不肯饶恕人的仆人的比喻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马太福音18章整段说的是教会当中基督徒之间的罪以及如何加以处理。弟兄若是悔改,我们就当饶恕他。若不悔改,就请两、三个见证人来一起处理。若他还是不悔改,就请教会出面处理。希望我们真的记住主耶稣这番教导。

教会中有人得罪你,不要离开教会

每当弟兄或姐妹得罪了我们,我们就心烦意乱,索性决定离开教会。并非离开某间教会,而是干脆从此不去教会了。这就非常遗憾了,解决不了问题的。逃避问题,则问题永远还在,而且会更加复杂、恶化。你必须处理罪。教会有人得罪了你,你必须相信教会、相信弟兄姐妹在神面前的公义之心,他们会为你弄清是非曲直的。被得罪了便逃离教会,那么问题并没有解决。教会不会偏袒人,要相信教会、弟兄姐妹是公正的,去跟教会两、三位长老或者弟兄姐妹道明苦衷:“这位肢体得罪了我,犯了这个罪。”

为什么不这样做呢?为什么要说“以后再也不去教会了”呢?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帮不了那人、帮不了你,也帮不了教会,因为教会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。去跟教会讲出你的烦恼!当然如果你不相信教会的公平,就不会跟教会讲了。但我希望你信任教会,给教会一个机会,看看他们会不会公正处理这件事。

马太福音18章主耶稣是在讲论很实际的问题。因为很多人要是被人不小心(或者可能是故意)得罪了,便会说:“他们得罪了我,我再也不去教会了。”其实只是一个人得罪了你,并非整间教会。如果你是基督徒,那么你就有权来教会,跟那得罪你的人一样。为什么要离开教会呢?我真不明白这种想法。有时候教会出现了这种问题,我却一无所知。要是我能够早些知道有人得罪了你,就可以为你出面解决问题了。

所以主耶稣是在处理非常实际的常见问题。每当有人得罪你,你便认为基督徒都是假冒为善,那么你是不是基督徒呢?你说基督徒都假冒为善,这是什么意思呢?

要是有人得罪了你,一定要去跟长老、牧师或者弟兄姐妹说:“这人做了这事,我觉得基督徒不该做这种事。”这样才是在解决问题。有人会找那位基督徒谈:“你为什么这样对待这位肢体呢?如果没有什么理由,那么你必须悔改。”要是那人悔改了,问题就到此为止了。他满意,你也满意。可是如果你让这一疾病在教会里恶化下去,那么整间教会都会生病。为了基督,为了你自己,也为了弟兄姐妹,你必须处理这个问题。

一天饶恕七次:没有限制的饶恕?

主耶稣又在处理另一个问题了。问题就是,这人得罪了我,也道歉、悔改了,我饶恕了他;可是不久他又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!那么我当饶恕他几次呢?饶恕应该是有限度的吧?

来看一下平行经文路加福音17章3-4节:

3你们要谨慎。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,就劝戒他;他若懊悔,就饶恕他。4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,又七次回转,说,“我懊悔了”,你总要饶恕他。

一天七次?这岂不是没完没了?你的意思是说,他踩了我一脚,说“对不起”,我说“没关系”,就这样一天连续七次?岂不是把我的鞋踩烂了?我还饶恕他?应该有个限度吧?

主耶稣说:发生这种事,要一天饶恕七次。主耶稣说“七”,当然并非只局限为七次。七代表了完全,其实要是你能够饶恕一个人七次,当然就能够饶恕他八次。等到你饶恕他七次的时候,就能够饶恕他很多次,以后还能够饶恕。一天饶恕七次,第二天周而复始。每天饶恕七次,要饶恕多久呢?主耶稣没有说。每一天都要饶恕,这就是主耶稣的教导。我们要无限地饶恕别人。

为什么应该饶恕?

想一想我们基督徒是多么不愿饶恕。有人得罪你一次,你就气得变了脸色,横下心来说:“从此以后再也不跟这讨厌鬼说话了!再也不去教会了!”仅仅一次就够了?那么如何一天饶恕七次呢?我们的饶恕就这么有限?为什么我们应该饶恕呢?你会想:我从来没有得罪他,都是他得罪我,为什么我应该饶恕呢?

来看主耶稣的教导,马太福音18章21-35节:

21那时彼得进前来,对耶稣说:“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当饶恕他几次呢?到七次可以吗?”22耶稣说:“我对你说: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个七次。23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。24才算的时候,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。    25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,主人吩咐他和他妻子儿女,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。26那仆人就俯伏拜他,说:‘主啊,宽容我,将来我都要还清。’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,把他释放了,并且免了他的债。

28“那仆人出来,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,便揪着他,掐住他的喉咙,说:‘你把所欠的还我!’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:‘宽容我吧!将来我必还清。’30他不肯,竟去把他下在监里,等他还了所欠的债。31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,就甚忧愁,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。32于是,主人叫了他来,对他说:‘你这恶奴才!你央求我,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。33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,像我怜恤你吗?’34主人就大怒,把他交给掌刑的,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。35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。”

彼得自以为很大方了,觉得饶恕七次已经不错了。要知道,犹太拉比说:“你可以饶恕一个人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但不要第四次。三次够了,最多三次,可以了!如果那人继续做这种事,算了!第四次不再饶恕!”彼得以为将犹太拉比建议的数字增加一倍,其实还多过了一倍,那么他就非常宽容了,所以他问七次怎么样。

别忘了路加福音说的是一天饶恕七次,一生下来的话,就会是天文数字了。所以主耶稣说:“我对你说: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个七次。”这个数字象征了无数次,是无限的。如果你能够一天之内饶恕一个人七次,而且是七十天、两个半月,那么就是无限的了。

为什么我们应该饶恕呢?马太福音18章23节有个“所以”一词,中文没有翻译出来。可见上下文是相连的。

留意35节说“从心里饶恕”,即衷心饶恕,爽快干脆。并非无可奈何、勉为其难——“好吧,既然主这么说,我饶恕你。但下不为例!下次我可不会这么大方了。”

为什么我们应该饶恕呢?主耶稣以这个比喻作答。

王宽恕了仆人;仆人不肯同样宽恕同伴,王又取消了宽恕

主耶稣是打了个比方:有一位国王,手下仆人管理不善,赔了一千万银子。一千万银子是多少呢?“一千万银子”的希腊原文是“十万他连得”。一他连得相当于工人超过15年的工资。现在工人一天的工资是多少呢?就算是30块吧,其实有的不止赚30块。那么一他连得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?就是162,000块。十万他连得相当于今天的16亿2千万人民币!好大的一笔钱,这是金融界、国家财政才能谈论的金额;对个人来说,简直是天文数字。

这个仆人也许是财政大臣,因为他是王的仆人,其实所有高官也称作“王的臣仆”。他可能负责政府财政,也许搞出了16亿的赤字来。这种事情其实也是屡见不鲜的。王便召他来算帐:“你把我的政府财政搞成了什么样子!你是怎么搞的?现在要罚你,将你和你的一家都卖为奴隶。”

也许现代国家也应该这样做,财政部长要是知道管理不善的结果是被卖为奴,那么就没有不称职的财政部长了。也许这个主意真不错。在古代,君王确实会这么做的。于是王叫了财政大臣来,跟他算16亿的赤字。他捅了这么大的漏子,受到了处罚:他和全家都被卖为奴。

他就俯伏在主人面前,恳求怜悯。留意26节他竟然说“将来我都要还清”。真不知道他怎么还清,也许他想:再给我一次做财政部长的机会吧,我就会扭亏为盈。

相信没有哪位王愿意再给他一次做财政部长的机会,以至于重蹈覆辙。但留意这位王多么宽厚,一笔勾销了他的债务:“好吧,既然你恳求、悔改,我就一笔勾销你的债务吧。”王给了仆人一个机会,饶恕了他。他真是欣喜若狂!

不久,他遇见了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(太18:28)。十两银子是一百天的工资,按一天30块的工资计算,就是3000块钱。3000块也是不菲的一笔钱,但比之于16亿,就不可同日而语了。可是他揪住那个同伴,说:“还我3000块钱!”

同伴也俯伏央求他:“宽容我吧,现在我身上没有3000块,但以后我一定还你。”还3000块并非不可能,只要有足够的时间,一般工人是攒得到的。可是他不愿宽容,仅仅因为3000块钱,他就把同伴下在了监里。

消息传到了王那里,王怒发冲冠,立即叫了仆人回来,说:“我饶恕了你,你不也该饶恕亏欠你的人吗?”

还记得主祷文怎么说吗?“免我们的债,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。”如果我们不饶恕亏欠我们的人,那么我们也不会得到饶恕。所以这人起初的赦免被撤销了:“‘你这恶奴才!你央求我,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。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,像我怜恤你吗?’主人就大怒,把他交给掌刑的,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。”

“交给掌刑的”,等他还清了16亿。其实他永远都还不清,要一直坐监了!

三个人对该比喻的解释

史怀哲称之为“失丧恩典”

这个比喻的意思相当直白,不难理解。史怀哲教授在他的注释书中用了这个标题:“丧失恩典”。得到了恩典,又失去了。那人起初得到了恩典,却不配,又失去了恩典。

迈耶说,神取消了赦罪

伟大的德国学者迈耶(H. A. W. Meier)著有《希腊文新约注释》,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,但依然是当今最好的注释书之一。这本希腊文新约注释书洋洋二十卷,在“比喻的教义”标题下,迈耶这样写道:“既然蒙神免了根本还不起的罪债,就必须受到激励,愿意由衷饶恕弟兄,不计较对方所欠的小债。否则到了基督审判的日子,公义的神会将你投入地狱,永远受罚。”

这段经文的意思简单明了,甚至这位伟大的德国学者迈耶也指出,起初赐下的恩典、饶恕被收回了。即便那人已经得到了饶恕,还会落入地狱永刑里。

倪柝声说:起初的恩典不会取消

但大多数华人教会不喜欢这种教导,因为不符合他们的教义,结果拒绝了主耶稣简单明了的话。倪柝声的解释真让我痛心,他在设法逃避,而且越想逃避,就越解释得一团糟。比如他说此处并不是说取消了起初的恩典,而是取消了后来的恩典。这种解释无论如何都说不通,因为如果没有取消起初的恩典,那么他就不必还那16亿的欠款了。如果不必还16亿的欠款,则他也没有理由进监狱了,根本不需要还债。一旦牺牲神的话、神的真理,以迎合自己的教义,那么给出的讲解真是莫名其妙。

至于仆人如何在狱中还债呢?倪柝声的说法是:在弥赛亚统治的一千年,仆人会一直受刑。听来好像是炼狱。经过了一千年的刑罚,他最终就会得到饶恕。不可思议!如果受苦、受刑就能够赎罪,受刑一千年就可以除去16亿的债务,那么基督当初何必死呢?

不必浪费时间谈论人的这些观念了,我只是举个例子让你们(特别是参加全职服侍培训的人)明白,看神的话千万不可先入为主,不可抱着任何固有教义,必须开放思想。否则的话,你就会想方设法逃避那些简单明了的话。史怀哲、迈耶都看得一清二楚,可是你封闭在了教义里,就想视而不见,继而便开始讲一通废话,真可怕。主耶稣这番话简单明了,无需琢磨。史怀哲、迈耶都坦言说出了这段话的清晰含义。

救恩的三个基本阶段

来看一看当中最重要的原则。首先这里有三个阶段,所以这个比喻在神学上极其重要。我不想谈神学,但现在得用几个神学术语。比喻提到了三个阶段,都与我们的救恩息息相关。希望你认真看待这个比喻,因为你的救恩就取决于此,要是犯了一个错误,你就不妙了。

① 称义:神赦免了人的罪

比喻中第一个阶段是神学上所说的称义,即赦免了你的罪,简单来说就是饶恕。其实你每次犯罪,都是得罪了神,而且罪债是无法偿还的,需要被饶恕。圣经说罪是欠神的债,每次犯罪,都会被记录在案,你就有了红字。顺便提一提,英国银行是用红笔记录负债的,每次你欠了银行钱,银行就用红笔记下所欠数目。比如欠了五十英镑,这五十英镑就是红颜色的。其它国家也许是注明欠债,没有用红色。

等到赤字越来越大,你就在神面前有麻烦了,负债太沉重了,根本无法偿还。因为罪的工价是死,没有什么能买赎你回来,让你大难不死。你犯了罪,就是死刑。死刑怎能用钱财或者别的什么赎回呢?主耶稣用这幅图画表明:我们犯罪是得罪了神,负债沉重,赤字巨大,根本无法偿还。

有人说:“我可以用好行为来偿还。”这样说是于事无补的,因为我们必须有好行为,这是当尽的本分,好行为除不掉债务。换言之,如果你是善的,就应该有好行为。这种靠好行为来自救的观念是不明白罪的问题。我们无法凭好行为得救,因为好行为是我们的本分,你怎能用当做的工作来清除债务呢?

免去罪债的惟一方法:基督的死,我们悔改

不但如此,这笔债到底有多大呢?主耶稣用这幅图画表明,我们所欠的罪债是个天文数字。所以要想清除罪债,惟有向神悔改,来到神面前说:“神啊,我是个罪人,发现真的没办法还清罪债,求你怜悯我,饶恕我。”

那么神如何除去我们的罪债呢?神让基督死在了十字架上,清除了我们的罪债。耶稣担当了我们16亿的罪债,承担了刑罚。这是惟一的清除债务的途径,也是神学上“称义”的意思。“称义”就是你悔改了,神赦免了你的罪债,一笔勾销。

但很多教会的讲道信息就停在了这里。虽然这是真理,但不可停在这里,否则最终你可能得不了救。为什么呢?留意比喻中的仆人得到了赦免,可是后来证明他不配得到赦免,结果失去了赦免。这番教导真是发人深省,一定要铭记于心。千万不要自满,以为现在得到了饶恕,就可以恶待那些亏欠自己的人了。这样的话,你就会失去起初得到的饶恕。

② 成圣:得到饶恕后就必须饶恕别人

第二个阶段神学上称为“成圣”。但我们此处关心的是行为,要切记:你已经得到了饶恕,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重大责任。每一项特许都是有责任的。得到饶恕是一项特许,但立刻就有了一项重大责任。是什么责任呢?就是同样饶恕他人,好像这个仆人的经历一样。神希望我们饶恕他人,因为他饶恕了我们。

不妨想象一下,假如有人欠了你一百块钱,说“我还不起,妈妈病了、弟弟病了,我没有钱还你”,你说“好吧,没关系的,不用还了”;可是他离开后就抓住另一个欠他一块钱的人,一拳打得那人鼻青脸肿:“还我一块钱!”你不禁会想:“怎么回事?我免了你一百块钱,你却为了一块钱就对那人大打出手?真难以置信!现在我要你还回一百块来。”

想一想神会如何感受呢?他如此慷慨地饶恕了你,你以为你就可以一切依旧,我行我素,继续暴躁、恶毒、自私吗?如果可以走回老路,那么做不做基督徒有什么区别呢?

很多传道人就是这样传福音的,这是错解了福音。不要相信这种福音,因为得到饶恕意味着要追求成圣,就是保罗所说的“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”。神赦免了你,爱你,恩待了你,现在你要去赦免他人,爱他人,恩待他人,这就是作成你得救的工夫。

你不愿饶恕他人,神就会收回起初对你的饶恕

你说:“假如我不饶恕、恩待别人,又何妨?神已经饶恕了我。”不错,神饶恕了你,但他会收回饶恕,结果你又打回了原形,还得偿还债务。这是主耶稣救恩教导的要点,可是教会往往不愿下咽,真奇怪!但这就是主耶稣的教导,不容置辩,经得起严谨的解经。

这就是说,得到了称义、饶恕之后,我们的生命就必须有所回应。这也是我多年来大声疾呼的:你得到了神的饶恕,就不可再恶待人。神警告你,你若恶待人,他就会收回饶恕。其实主耶稣在比喻的最后说得非常直白:

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。

“你们”是谁呢?是门徒,别忘了18章是对门徒们说的。这番话再直白不过的了,除非你属灵上眼瞎耳聋,不想听神的话,才会听不懂。主耶稣是在对门徒说:“如果你不由衷饶恕弟兄,那么神也不会饶恕你。神会把你投入监狱,交给掌刑的,直到你还清了这16亿罪债,分文不可少。”

③ 审判

第一个阶段是称义,第二个阶段是成圣,第三个阶段是审判。

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教导,说基督徒不必受审判。要么我们没读圣经,要么他们没读圣经,总之一定是有人没读圣经。因为比喻中这个得到饶恕的仆人最后受到了审判。基督徒也会受审,不要让人误导了你,说基督徒可以任意生活,不会受审。正是这种教导,才让教会沦入了今天属灵平庸的境地。看看今天的基督徒,行为举止不合标准,还庆幸自己会上天堂,其他人都下地狱。神对基督徒是有要求的,基督徒会受审判。

如果不按照神的要求去生活,那么你、我肯定要受到审判的。我不理会其他传道人说什么,因为主耶稣就是这样说的。别忘了,这个被豁免了16亿债务的仆人还是进了监狱,神收回了对他的饶恕。他永远出不来了,因为在牢房里连100块都无法偿还,遑论16亿了。

两个最重要的属灵原则

由此可以归纳出基督徒生命非常重要的属灵原则来。我想分享两个最重要的原则。

① 成圣的定律:神如何待我们,也希望我们如何待人

第一个原则是,神如何待我们,我们也要如何待人。这就是主耶稣在这篇比喻中的教导:神如何待我们,我们也要如何待他人。主耶稣特别强调了这个原则,比如路加福音6章36节:“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。”神怎样怜悯了你,你也要这样怜悯人。这个原则可以归纳为,神希望你以他待你的方式而待人。

其实属灵生命跟宇宙一样,是井然有序的。要是你学过天文或者物理,就会知道宇宙是有定律的,一切都由定律掌管着。违背了定律就得承受苦果。

比如万有引力定律,要想解决万有引力的问题,就得依照这个世界的定律而行,得用能力克服万有引力。如果没有能力,那么你从三楼跳下去,就会摔断腿,也许也会摔断脖子。如果你从更高的地方往下跳,肯定会粉身碎骨。因为万有引力在起作用,你跳下去,就会坠落下来,不可能在空中飘浮。除非你运用其它能力来克服万有引力。

属灵生命也是如此,你必须明白神所设的定律。要是违背了这些定律,不可能安然无恙。最重要的是,必须以神待我们的方式去待人。因为神恩待了我,我就必须恩待别人。如果神对我宽容,我就必须对别人宽容;至于那人如何待我,则无所谓。你如何待我,无关紧要;问题是神如何待我,这才至关重要。明白了这个属灵原则,我的行事为人就不会由你、由非基督徒、由世界所支配。身为基督徒,我只是由一样事支配,就是神如何待我。

有多少人是依照这条定律而活的呢?他冒犯了我,所以我要反戈一击。你的行为是受别人支配的。我们成了机器人,完全由别人操纵。他无礼对我,我也要无礼待他,跟他针锋相对。他的行为在支配我,我完全是被动的。我成了机器人,他做什么,我就如何反应。大多数基督徒是机器人,还没有达至这个阶段,还没有明白这个原则:我的行为不是由别人决定的。

无论你是否无礼、是否恩待我,我都无所谓。我的举动只由一样事决定,就是神如何待我。你可能对我无礼,但我饶恕你,为什么呢?因为神饶恕了我。我的举动是由神决定的,不是由你。正因如此,基督徒是世上的自由人,惟有基督徒才是自由人,因为人人都是受别人的举止所支配的,然而你惟独是受神对你的态度所支配的。

你看得见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吗?基督徒的行为方式是,神如何待他,他就如何待人。正因如此,他成为神的慈爱、饶恕、恩典、能力的渠道,不受其他人左右,惟独受神左右。

不妨看一下自己的反应,比如说,服务员不大搭理你,对别人却非常殷勤,你便怒气冲冲:“种族歧视!我是中国人,就不来招呼我?那人是白人,就先去服侍他?下次给你点颜色看看!”可见他的无礼决定了你的举动,你成了机器人。

基督徒是不受任何人支配的,惟独被神掌管,这就是自由!所以非基督徒无法理解你——“为什么我伤害了你,你依然微笑?真不明白,为什么我待你无礼,你却依然善待我?到底怎么了?”他开始意识到你是由神掌管的,不是由他支配的,真是闻所未闻,好新奇。

这样,基督徒就成了世上的光,在世上鹤立鸡群,从不随波逐流,从不沦为机器人,受人左右。他在世上很自由,因为他只想要神,有神就足够了,惟有神才决定他的行动。这个原则至关重要,务要明白。

② 审判的定律:你愿神怎么待你,你就怎么待人

从该比喻提取出来的第二个定律是,我们怎么待人,神就如何待我们。神会以我们待人的方式而待我们。这是第二个定律,跟第一个定律是相辅相承的。第一个定律是,神如何待我们,我们也要如何待人。而第二个定律颠倒了过来,成了审判的定律。第一个是成圣的定律,即我要以神待我的方式去待人,这是圣经的成圣教导(如果你想用神学术语“成圣”的话)。

但第二个定律是审判的定律。神在审判中如何待我们呢?我们怎么待人,神就怎么待我们。主耶稣已经多次清楚道明这一教导。旧约也有这种教导,比如诗篇18篇25-26节:

25慈爱的人,你以慈爱待他;完全的人,你以完全待他;26清洁的人,你以清洁待他;乖僻的人,你以弯曲待他。

这番话将这一属灵定律讲得清清楚楚:神以我们待人的方式待我们。你对人忠心,神也会对你忠心。你是完全的,无可指责,神也会向你显明他是完全的,无可指责。你是清洁待人,神也会清洁待你。然而你弯曲待人,神也会弯曲待你,即苦待你。

这是属灵生命的秘诀,要是你懂得如何加以运用,就会发现太了不起了,因为现在你明白了属灵生命是如何运作的。换言之,你能够亲眼看见神如何待你。你能够透过你待人的方式经历到神以同样的方式待你,要么是苦待你,要么是怜悯你。如果你不饶恕别人,主耶稣说,神也不饶恕你。如果你恩待人,神也会恩待你。

假设你以慈爱待人,那么请放心,神一定会以慈爱待你。你待人宽容,神会待你宽容。这就叫做“祝福的属灵循环”。首先神饶恕了我,所以我也宽容待人。而我宽容待人,神就会继续更加宽容待我。这就是循环,可以说是“属灵进步的循环”。在这个循环中,无论你停在哪一点上,那么你的属灵生命就会停在那里。你可以让这个循环运行下去,也可以中断它,神是任由你来决定的。

换言之,这个原则意味着你成了自己的审判官。神会以你待人的方式来待你。你严以待人,神会严以待你。你宽以待人,神会宽以待你。神会根据你的行为举止而决定如何审判你,就这么简单、公平。我告诉你,到了审判那一天,每个人都会对神说——“神啊,你是绝对公平的,没有人比你公平。我待人不恩慈,你就不恩慈待我,这是我应得的,无可辩驳。”

实例

积极方面来说,我可以让这个循环继续下去,以至于经历更多神的恩典。举个例子,我读书的时候没有钱,完全仰赖神的供应。神丰丰富富供应了我的所需,非常恩慈。神这样做是给了我一个福分,同时也给了我一份责任,即是说,现在我也必须恩慈待人。神如何待我,我也必须这样去待人。这就是第一个原则。所以今天我该如何做呢?读书年代神恩待了我,神感动别人恩待我,所以我也必须恩待那些有需要的人,尽己所能帮助他们,不敢吝惜钱财,一毛不拔。

第二个原则是,因为现在我在帮助别人,所以神就会更加恩待我(不一定在物质上)。我没有求物质丰富,但神给了更多属灵的祝福,透过帮助别人,我不断得到神丰富的恩典。正因为不断得到神丰富的恩典,就更加激励我付出更多。而付出更多,神的恩典也就更加丰丰富富地临到我身上。

这就是一个循环,不断地在属灵上进步,力上加力。你不妨试一试,就会发现神的定律一直在运行,就像物质世界的定律在运行一样,因为我们是在跟永生神打交道。如果神不是永生神,则没有一个定律能够发挥功用。如何知道神是真实的呢?就是因为每当你运用这些原则,你都能经历神的真实。

第二个原则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,就是你希望神如何待你,你就如何待人。想一想,按照你希望神待你的方式去待人,这真是好奇妙的原则,只要你懂得如何运用它。神赐下这么多原则是为了祝福我们,好让我们懂得如何加以运用。

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”

你希望神对你更加慷慨、恩慈吗?那就更加恩慈待人吧,神会将他的祝福倾倒在你身上。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”(路6:38),其实就是这个原则。而且是丰丰富富地倾倒给你。你之所以没有,就因为你没有给出。不妨试一试付出,试一试恩慈待人。你的属灵生命很贫乏吗?试试恩慈待人,神的恩慈就会立即淹没你,真美妙。然而你要是不饶恕人,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,神也会对你冷酷起来。你尝试饶恕别人,神就会对你非常慷慨、恩慈。

你决定了你要过什么样的属灵生命,也决定了最终你会受到哪一种审判。这是基督徒生命的秘诀!你可以前进,可以停止,也可以将一切颠倒过来。神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力,所以责无旁贷。我希望神更加恩待我,所以就会更加恩待人,不至于让别人决定我的行动,因为这样做只能倒退。我会以神推动我的方式来决定我的行动。这一切你明白吗?难以明白吗?其实非常容易明白。

你以慈爱待人,就会经历到神的慈爱

有人说:“我想服侍神,可是神对我来说不太真实。”那么你不妨以恩慈待人,看看神的良善会不会淹没你。我每天都经历到神的慈爱、怜悯,不禁深感不配。为什么神这样恩待我呢?我只为别人做了一点点,神的慈爱就倾注到了我身上,丰丰富富!神真是太恩慈了,你为别人做一点点,神的祝福便全部倾倒下来。神就是这么良善。

然而如果你待人不恩慈,那么神的审判也会非常严厉。从旧约可见,你怎样苦待人,神就会七倍地重罚你。反之亦然,你给有需要的人一点点,神的慈爱就会丰丰富富地临到你,超乎了你所付出的好多倍。这样你就知道神是真实的了。

很多基督徒属灵生命停滞不前,因为他们没有运用这些属灵原则。之所以没有运用,可能是不明白这些原则。基督徒的生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,就好像在探险。你走出去,就会看见精彩的世界。当然你必须懂得如何按照这些属灵原则而行事。

《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