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 - 主题概述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福音(“福音”意即“好消息”)传讲的好消息是,人并非注定要在旧生命的枷锁下虚度一生,而是可以得到拯救,成为在耶稣基督里的新人。从此,人类不必在无穷的属灵黑暗中苟延残喘,看不见生命的意义,摆脱不了无尽的虚空。这个好消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,一言以蔽之:“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”(林后5:17)。这句话真可谓革命式宣言,我们要吸收、领悟,好体会当中的意义和能力;要咀嚼、品味,直到渐渐明白为止。这样,我们就能够掌握这句话,经历到它的真实。

人类一直渴望人生美好又长久。为了建立更美好的世界,战争、革命流了多少血?然而人若不改变,人类社会怎能改变呢?

但人无法改变自己。人可以自我改良,却不能有根本性改变。“豹岂能改变斑点呢?”(耶13:23)我们无法改变自己,正如无法改变皮肤一样。惟有神能够让我们彻底改变,成为“新造的人”。

新约的好消息就是,神借着耶稣基督召我们“出黑暗、入奇妙光明”(彼前2:9)。“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,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”(西1:13)。他救我们脱离了罪的奴役,脱离了罪所辖制的旧生命,得以进入“神儿女自由的荣耀”(罗8:21)。神又救我们脱离了那统管世人的邪恶权势,让我们能够活出基督里的新生命。

在成为新人的过程中,我们向旧生命以及旧生活方式“死”。这自我、“旧人”借着与钉十字架的基督联合,就终结了(罗6:6)。借着复活的基督住在我们里面,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身份:神的儿女。

“新造的人”与“重生”

成为新人的奇妙过程,新约用了两种方式加以描述:一是新生,从上头生,是属灵上的出生(对比肉身出生而言,约3:3-7),这就是“重生”;二是“新造的人”(特别出现在保罗书信里,林后5:17,加6:15),即照着神的形像而被创造的全新的人。

两种描述方式都是在强调“新”,这是在基督里的新人。新约中惟有新人,即在基督里新造的、重生的人,才是“基督徒”。做基督徒是成为某种人,而不是仅仅口上相信,或者成为教会成员,遵守信仰规条和文化传统。根据新约,人里面若没有基督的生命,神的灵没有住在他里面,那么他不是基督徒。

恩典与信心

从旧生命转变为新生命,这实在是神大能拯救的神迹。旧生命是在死亡的咒诅下,世上一切生命都会衰老、死亡。神让耶稣从死里复活,出死入生,借此扭转了乾坤。那些必死的人现在能够得到基督里的生命,因为神将这出于泥土的旧生命,塑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人。这种人已经“出死入生”(约一3:14)。这奇妙的生命和改变,就是新约所说的“恩典”。将自己交托给神,全心顺服神,相信神能够让他成为新人,这才是新约所定义的“信心”。这种信心是跟那位赐下新生命的永生神的互动关系。若要具备这种信心,跟神建立这种新关系,就必须终结旧人和自我。旧人必须死,在基督里的新人才能活。新旧两种生命根本无法兼容、无法妥协,这是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到的。“死”至关重要,所以一、二章都会谈论这个问题。

若不是靠神的大能而在基督里重生,则没有人能进神的国。即是说,惟有新造的人才能得救,得到丰盛的永恒生命。

神正在默默而有力地实施一项永恒计划,就是在将亡的旧世界中创造新人。那些靠神的恩典而经历到神的改变大能的人,就知道这是真实的。整个过程是隐蔽的,耶稣形容它如同种子在地里生长一样(太13:3-9)。保罗说这是神的奥秘,如今正渐渐向我们显明(林前2:7;弗1:9,3:3,9,6:19;罗16:25等等)。

完全与重生、更新是一个整体

重生、更新、完全这三个词,可能让人以为这是总结了救恩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。本书的查考会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。完全其实贯穿了救恩的三个阶段。

希伯来书指出,我们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从成为完全开始。即我们因基督的赎罪祭而脱离了负罪感和罪的权势,否则不可能得到重生与更新。

基督是完全的标准,神的永恒计划和目标是要我们“效法他儿子的模样”(罗8:29)。这就需要更新的过程,而更新的终极目标是最终的完全。

当我们达到“基督长成的身量”时(弗4:13),就达到了最终的完全。可见完全并非茶余饭后的谈资,而是贯穿了救恩的三个阶段。正因如此,本书相当大的篇幅都是在谈完全。完全显然不属于道德神学或道德伦理的范畴,这个范畴不会被人重视,只能日渐式微,正如今天的情形。完全关及到了新约救恩的方方面面,可见不明白圣经的完全教导,则也不会明白圣经的救恩教导。

圣经的完全是基督里新生命的标准、方向、目标、异象。轻视完全,必然导致基督徒生命贫乏甚至崩溃。

重生与更新

“重生”一词在新约只出现了两次(太19:28,中文译为“复兴”;多3:5),却很适合用来描述基督里新生命的起点。生命是由出生开始,所以说到生命的开始,可以用“从上头生”、“重生”诸如此类的词(参看约3:3,吕振中译本);也可以用新创造或新造的人。而在这些描述新开始的词汇中,“重生”是集大成者。

重生表示这个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某一刻诞生了,而更新涵盖了这新生命从初生到最终成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更新贯穿了我们在地上的寄居之旅,基督是整个更新过程的典范和榜样。更新是成为完全或者说效法基督样式的过程,后者正是天父预定的旨意。

完全就是像基督

新约中基督就表明了完全的内涵和定义,所以我考虑能否用“像基督”代替“完全”。但旋即发现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混淆。例如“你们要完全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”(太5:48),这句话的“完全”不能用“像基督”代替,因为说“天父像基督一样”就有问题了。希伯来书以及其它书卷中的“完全”也是同样的情况,不能索性换成“像基督”。所以基督虽然体现出了完全的主旨,但“完全”一词依然不可或缺,因为它可以有效地传达出相关的丰富内涵。

“教会”和“众教会”的用法

本书用“教会”一词是指地上基督的身体,并非某个宗派或某地的教会;“众教会”是指地上不同地方、不同区域的教会。“地上基督的身体”一句是想强调:这并非灵意化或神秘的基督教会。

书中每当对教会或众教会的属灵状况提出批评,这并不排除我自己的教会。我无意责备某一宗派或团体,而是旨在做自我批评,让大家意识到:现今地上神的教会在属灵上极其贫瘠。但愿这种意识能够推动甚至激励我们去追求属天的目标,这正是神呼召我们去追求的。

近些年媒体上曝光了几桩丑闻,最显著的人物就是基督教以及灵恩派的电视传道家,还有罗马天主教的神父。当然个别成员腐败,不代表整个教会腐败,不能以偏盖全。但也无可否认,这些是教会深层问题的症状。我们关切的是:基督徒往往没有按照圣经明文准则而生活,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根本原因,并加以处理。不合格的基督教渐渐成了教会的特征,但凡爱主(他用自己的宝血买赎了教会)、爱教会的人,都会为此忧心忡忡。

“受了洗的非基督徒”

前段时间读了欧洲某著名学者的一本书,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,至今还萦绕脑海。他哀叹道:西方教会充满了“受了洗的非基督徒”。这几乎是全世界教会的可悲现状。然而受了洗却依然不是基督徒,这往往不是他们的错,问题是教会牧者没有教导他们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是什么意思。但这也未必完全是教会牧者的错,因为教会牧者也没有受过正确教导。重生、更新、完全,这些通常不在神学院的教导科目之列。教会如何避免挤满“受了洗的非基督徒”呢?本书并非要探讨教会文化或者宗教体制,而是要寻求解决这个危及教会生命根基的致命问题,希望基督的身体能够真正发挥功用。

名牌学府只录取考试达标的学生。学府越优秀,要求越严格。教会不是学府,而是属灵的群体,所要求的不是学术,而是属灵。属灵要求是不是就没有条件和标准了呢?属灵方面的要求岂不比学术方面的要求更重要吗?认罪悔改岂不比考试及格更重要吗?道德优秀岂不比学术优秀更重要吗?属灵岂不比学识更重要吗?为什么我们的属灵标准如此宽松呢?

好学府尚且有严格的入学要求,为什么很多教会几乎不谈属灵要求呢?这些要求,圣经岂不是说得一清二楚吗?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,反而不设条件,或者只有肤浅的要求,就让人轻轻松松地进入教会?洗礼往往也很随便,没有认真做好预备人心的工作,便给他们施了洗。如此情况,试问教会怎能不挤满“受了洗的非基督徒”,变成异教徒的“教会”呢?教会如何才能避免堕落,随从世界,失去属灵特性呢?“你们是世上的盐。盐若失了味,怎能叫它再咸呢?以后无用,不过丢在外面,被人践踏了。”(太5:13)

被动的恩典观

另一个引人忧心的问题是,很多教派(特别是改革宗)强调被动的恩典观。被动的恩典观是以神为中心,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呢?我们会看到,积极、活泼的恩典观才是以神为中心。

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(徒20:35)这句话,难道只适用于给人,不适用于给神?我们是不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给神的?姑且不谈财产、恩赐、时间、精力、爱心、顺服、敬拜、赞美,难道不能将我们自己给神吗?我们自己以及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从神领受的,是神的恩赐。将神的恩赐献上给神,岂不是神的恩典在我们“心里运行,为要成就他的美意”(腓2:13)吗?

难道被动接受的才算是恩典,而我们受到激励,能够完全去爱神并爱人如己,这就不是恩典吗?换言之,爱神并爱人如己是我们自己的成就,还是神活泼的恩典在我们里面的伟大工作呢?如果后者才是事实,那么主的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这句话,在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层面,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纵向层面,都是真实的。这是恩典的十字型特点。无可否认,得也是福,因为我们从神那里若是一无所得,则也没有什么可以给出。然而将得到的给出去,就比留给自己更有福。

神恩典的活水江河

给也引出了另一个圣经原则: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”(路6:38)。将所得的恩典留给自己,恩典就到此为止,以后也没有了,甚至这些也未必留得住。给出去,就会得到更多。这就成了得与给的不断循环,成了源源不断、越流越多的恩典江河。之所以源源不断、越流越多,因为我们将最初得到的恩典给出去后,再得到的并非跟给出去的相等,而是更多:“就必有给你们的,并且用十足的升斗,连摇带按、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”(路6:38)。起初的恩典细流,将汇聚成神的恩典大河,甚至百川。这就是约翰福音7章38节的图画。“活水”一词优美地描绘出了神的恩典,“江河”表达的是涌流不息、源源不断。

耶稣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,在此可以窥见一斑:“我来了,是要叫羊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”(约10:10)。只是丰盛到什么程度,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态度。没有经历到所应许的丰盛,则不能责怪神。得到多少,就在乎给出了多少。

小气地给,得回的也少。当然得回的也会多过给出的,但远不及慷慨给出而得回的。“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”(路6:38)。待神、待人态度吝啬,所领受到的神的丰富恩典就会大大减少。所以当务之急是摆脱“给我”的这种被动恩典观,以“请给我,我好给出去”的态度,积极、活泼地回应神的恩典。

神的恩典在我们里面是活跃的,在改变我们的生命,让我们的生命能够荣耀神。得到了神所赐的基督里的生命,就会从思想行为上表露出来。若是得到了圣灵这个恩赐,怎能结不出圣灵的果子呢?仁爱、喜乐、和平、温柔、节制,这些素质完全是被动的吗?

重生、更新、完全,三者构成了一个“恩上加恩”(约1:16)的进程,以致“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”(彼后3:18)。

“基督徒”一词的用法

“基督徒”一词在新约出现三次(徒11:26,26:28;彼前4:16)。然而新约时代已经有一些信徒或基督徒行事为人不成体统,甚至“比不信的人还不好”(提前5:8)。“基督徒”一词本身,并不能担保这个称作“基督徒”的人,就是符合圣经标准的基督里的新人。

今天的“基督徒”一词,也许只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社会或文化背景。他或许是基督教教徒,但并没有真正的信仰。当然“基督徒”也是指深信基督的人。含义如此宽泛,难免含糊不清,失去了本意。

但也不可能彻底避而不用“基督徒”一词,因为还没有一个常用词能够将真基督徒与挂名基督徒区分开。可以按照圣经的含义而用“圣徒”一词,但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它的真正含义。“信徒”也跟“基督徒”一样,不够准确。甚至“门徒”一词也不能毫无条件地使用,因为一个自称“门徒”的人未必就是个忠实的信徒。别忘了犹大是耶稣的门徒,甚至是使徒。所以我们只好在“基督徒”前面加上诸如真诚、真实、完全委身这类限定词。“基督徒”一词所面临的这些难题,正是一般基督徒生命种种问题的表征。

明白圣经中的“完全”

必须精准掌握圣经中的完全,不要鱼目混珠,危害基督徒生命。比如很多人说不出完全与所谓的“完美主义”之间的区别。正因如此,本书会探讨完美主义。圣经的完全教导至关重要,基督徒若不明白也不践行,生命就会陷入瘫痪,因为缺乏目标、方向和动力。

然而当我们想要明白完全,就发现圣经有些话好像自相矛盾。但看似矛盾的话,其实恰恰标明、定义出了完全的特性。比如在腓立比书3章,保罗说自己是完全的,同时又说自己是不完全的。两处的“完全”是同一个希腊字:12节,“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,已经完全了”;15节,“我们中间,凡是完全人……”。同样,约翰说凡从神生的,必不犯罪(约一5:18);也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,就必得到赦免(约一1:9)。

甚至《牛津基督教教会辞典》(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)似乎也无法提供更好的解答,只能提议不同水准的完全,却没有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没有满意的解释,这种提议只会让问题更复杂。因为低水准的完全,顾名思义,就是不完全,不能称为“完全”。

人尝试解释,却越来越混淆不清;反之,圣经的回答一清二楚、毫无矛盾。若要领会圣经的答案,就必须知道:圣经将意志与行动、内在与外在、内心与身体、思想与肉体区分开了。这种区分在罗马书7章非常明确:“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”(罗7:18)。结尾的话总结了整章:“这样看来,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;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。”(罗7:25)

这番话凸显了内心意愿与付诸行动之间的重要区别。内心、意愿、意志可以是完全的,却不能转化为行动、生命的完全,这种情况是可能的。因为肉体还在,而罪住在肉体中。接下来的罗马书8章就说,我们在基督里脱离了罪的权势,不再受它辖制。但纵然脱离了罪,自由了,必须继续“治死身体的恶行”(罗8:13)。肉体还会不断地与我们里面的灵或者圣灵相争,正如加拉太书5章17节所说,这一点我们也深有体会。

所以我们能够在内心层面达到完全,愿意完全委身给神,全心爱神、侍奉神;然而将这种完全的意愿付诸行动,结果总是不够完全。但我们也知道,这一生与肉体的争战中,每当战胜了肉体,行动能力也会提升。信徒的经历不尽相同,但都会同时处于完全和不完全这种矛盾境况下。

由此可见,当保罗说自己是完全的,意思是他对神完全委身、服侍,毫无保留。另一方面,他又是不完全的,必须与自我争战。而自我的体现形式就是内心骄傲,所以主把一根刺加在他肉体上,帮助他得胜。(林后12:7)。

约翰说凡从神生的不想犯罪,因为他们内心对神是完全的。但他们确实会犯罪,因为“那在世界上的”(约一4:4),即恶者,会趁着他们属灵不成熟而引诱他们,将偶像放在他们心里。这些偶像是各种事或物,甚至是好东西,取代了神在他们内心的中心位置。恶者的诡计是直攻人心,引诱人心离开神,破坏他们完全的心。教会竟然出了很多敌基督(约一2:18,19),可见敌人成功迷惑了很多人。再次强调:内心完全往往不代表行为完全,其实行为是不完全的。这就是本书反复强调的事实。完全不是说彻底根除了我们里面的罪,而是胜过罪。尽管内心完全,我们却往往因为缺乏属灵知识而失败。所以关键是要在知识和悟性上长进。成长过程中难免出错、犯罪,但感谢神,在他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,即耶稣我们的主(约一2:1),我们可以向神承认自己的罪。

圣经的完全:涵盖现在与将来

一个是能够完全,一个是往往不完全,这就是意愿与行为之间的重要区别。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个区别,这就可以解释保罗以及约翰看似自相矛盾的话。

谈到圣经的完全,关键是要将两样事区分开:爱的完全和性情的完全。前者今生就可以实现,后者只有来世才能实现。

约翰一书4章12节说到了“爱的完全”(“神就住在我们里面,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”),这种爱是今生要追求的,并非到了天国才能实现。

爱的完全

马太福音5章48节(“你们要完全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”)是一节关键经文,有助于我们明白耶稣“爱”的教导,包括爱仇敌。惟有爱是“完全”的(约一2:5),才有可能爱仇敌。马太福音5章48节所提及的完全,与爱息息相关;并且靠神的能力,今生就可以实现。耶稣确实要求门徒爱仇敌。这样做就是靠神的恩典,全心遵行爱的命令(可12:29-31)。今生就能够也必须活出这种爱。因为神借着圣灵的恩赐将爱浇灌了下来(罗5:5),我们若不遵从他的呼召而去追求爱的完全,则责无旁贷。

性情的完全

在腓立比书3章,保罗渴望完全效法基督。尽管这意味着要与他一同受苦,效法他的死(腓3:10),但保罗欣然接受。效法基督就是效法他完全的性情,罗马书8章29节将这过程描述为效法他的“模样”。但保罗承认自己尚未达到目标(腓3:12)。活出基督完全的性情,这是到了来世身体复活、改变形状的时候,才能完全实现(腓3:21)。

今生我们无法实现完全像基督,因为今生我们还达不到完全无罪的状态。基督在世上活着的时候“没有犯罪”(彼前2:22)。而我们只要还有肉身,肉体与灵就会争战不休,贯穿地上的一生。然而我们若靠着圣灵一天天胜过肉体,就会成长,越来越像基督,直到来世得着他完全的性情。

一位殉道者的属灵洞见

就在完稿之际,我恰巧读到了俞成华五十多年前的一篇讲道,其中谈到了完全,精辟入理、极其宝贵。俞成华是一名医生,也是上海一间大教会的长老。俞医生因为拒绝否认主,也拒绝出卖教会领导同仁,于1956年殉道。他的讲道集《与神同行》最近问世,从中可见他深邃的属灵洞见。他谈到要遵行神的命令而成为完全、达到完全,这就是像基督,摘录如下:

或许有人问:“到底我们的生命有没有长大到‘满有基督的身量’的可能?生命达到‘完全’(perfect)像基督能成为事实吗?”我的答案是:能!定规能!因为:

第一,神作事不是儿戏的,不是口说了而手作不到的。以弗所书二章10节说:“我们原是他的工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。”“工作”两个字应该译作‘杰作’,意思就是“神最好的工作”,是“神最荣耀的工作”;神有多少本领,就要在这一个工作里彰显出来,这样才能算为神的“杰作”。所以,这工作就要证明给天上执政掌权者看:神的工作是多善、多美、多完全、多荣耀,多像神!这一个工作是定规配得上称为神的“杰作”的。这样,弟兄姐妹,你还能想“神作不好、作不到,不能使我们像基督”吗?哦,工作是在全能的神手里,你若想“神不能”的话,是多么得罪神的思想!多么不荣耀神的思想!你若是敬畏神,这一类的思想——“神不能”——连一刻工夫都不该容让它存留在你的脑子里。请你记得,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?神的计划是“他预先所知道的人”,要“效法他儿子的模样”——像儿子(罗8:29)。

第二,你看马太福音五章48节这里说:“所以你们要完全(perfect)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。”这是一个命令。认识神的人告诉我们一句话:神所有的命令都是神的应许。意思就是说,他命令你作什么,你定规能作得来——神永远不会命令你作一件事是你所作不来的。所以你能说,神的命令就是神的应许,因为神定规使你能作得来。那么在这里,有一个命令是要我们在爱心上(参看上文)像天父那么完全。这是一件作得来的事,因为主绝不会(像我刚才说过的)命令一个两岁的孩子去挑一百斤的担子。所以,神既然命令我们,我们就定规是能的。当记得神是全能的,信他的人也凡事都能。

第三,让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,我们——教会——是基督。我们就是那落在地里死了的“一粒麦子”——基督——所结出的“许多子粒”。这许多粒的麦子,粒粒都得像当初的那一位。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,种基督也要得基督。我们不止像他,我们实在是他——教会是基督的化身;既然“是他”,还能不像他吗?

摘自《与神同行》第176-177页(俞成华著,北美版,1999年,中国大陆圣徒见证事工部)

“我们是基督”

俞医生最后一点真大胆,引人注目。他不只是说我们能够像基督,更想证实我们“是”基督。如果后者属实,则前者顺理成章。所以他说:我们“既然‘是他’,还能不像他吗?”

但若没有进一步阐述,仅凭以上几句摘录就表明我们“是”基督,难免让人误解。当然这一点已经一清二楚,俞弟兄用了一个常理来推论:种什么,收什么。他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: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。当然他也可以引用使徒保罗的话:“人种的是什么,收的也是什么”(加6:7)。关键是繁殖过程中,每一粒麦子都是随着母麦的基因而再生出来的。起初的麦粒什么样子,从它而出的麦粒也是什么样子。所以我们“是基督”,并且是基督的复制品,是从他而复生的。或者就如俞弟兄所说,我们是他的“化身”。

每一颗从母粒而出的子粒,都会在基因上完全像那颗母粒,这样说已经足以确立“像基督”的概念。当然也必须明白,从母粒而出的众多子粒并非原来的母粒。但这些子粒确实具有母粒的生命以及母粒的基因码,这就保证了这众多子粒会完全像母粒。

俞弟兄正是将这种相像,描述为我们“是基督”。可能就好像一对双胞胎,从相像的角度来说,一个能够完全代表另一个;从代表的角度来说,一个就“是”另一个。虽然如此,双胞胎的一方不是另一方,这是不同的人。一方可以代表另一方,但并不意味着双方是同一个人。

俞医生的说法也许夸张了一点儿,但我觉得耐人寻味,极有价值。尽管有一点夸张,但这个事实无法抹杀:现在我们里面有这颗母粒(即基督)的生命,我们透过他得到了生命。或者换个角度,可以毋庸置疑地说:“基督是我们的生命”(西3:4)。他的生命体现在我们身上,并且透过我们彰显出来,这岂不就是像他吗?里面有基督的生命,必然会像基督。如果真是“基督在我里面活着”,人必会从我身上看见他。

看来这正是俞弟兄想要证实的。他不但说我们能够“像基督”,还断言我们必然“像基督”。这个洞见真了不起。而他以种子为例加以阐释,完全证实了这一洞见,令人信服。基督若是我们的生命,我们就必定像他。我们必须抱着这种确据来读本书的内容。

《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