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羊的比喻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1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,要听他讲道。2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:“这个人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。” 3耶稣就用比喻说:4“你们中间,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,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5找着了,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,回到家里,6就请朋友邻舍来,对他们说:‘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,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!’7我告诉你们:一个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,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。”路15:1-7)

又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比喻。这里说,“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,要听他讲道”。首先,税吏和罪人是什么人呢?税吏是为罗马政府效力的,向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征税。所以犹太民众恨恶税吏,视税吏为卖国贼。税吏在社会上是受排斥的。

罪人是什么人呢?关键是要明白,圣经中“罪人”一词并非单单指奸淫的、杀人的。“罪人”一词在旧约用法很广,比如牧羊人、驴车夫也都被视为罪人。那时候没有卡车、吉普车,都是用驴车载货。制革匠也被称为罪人,是不洁净的。所以关键是要明白“罪人”一词在圣经中的用法是很广的。

为什么称这些人为“罪人”呢?因为他们做生意或者做事时不诚实。牧羊人之所以被视为罪人,是因为有时候擅自跑到私人领地放羊。牧羊人也做了很多不诚实的事情,所以也被视为罪人。此外,牧羊人也常常跟外邦人(非犹太人)接触。商人经常跟外邦人做生意,所以也被视为罪人,是不洁净的。按犹太律法,犹太人与外邦人要严格分开。

主耶稣与罪人认同

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中讲到了牧羊人。按照犹太法典《米示拿》(Mishnah),牧羊人是罪人,所以自视“超级圣洁”的法利赛人鄙视牧羊人、制革匠、驴车夫、小贩、商人和税吏。这些人都被视为不洁净的,是罪人,属于社会底层人,是遭排斥的。正因如此,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中选用了牧羊人的图画。

牧羊人非常重要,因为旧约将神比作牧羊人:雅伟是我的牧者(诗23篇)。然而到了后来,法利赛人、文士这些所谓的“圣经学者”渐渐将人分成了不同等级,牧羊人也成了罪人。税吏也是罪人,因为税吏跟罗马人有瓜葛,是卖国贼。而主耶稣将自己比作牧羊人。

留意路加福音15章2节,法利赛人私下嘀咕耶稣,觉得耶稣身为拉比,身为教导神的话的老师,不该跟那些不洁净、下流、遭社会排斥的人为伍。他们认为身为自尊自重的圣经教师,不该跟那些人来往,可见耶稣并非一位自尊自重的圣经教师,他无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传统。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呢?犹太人觉得,为了保持住自己的纯洁,就不该与罪人为伍,应当远离这些人,不至于被污染。

但主耶稣并不怕被污染,为什么他不怕呢?因为他的圣洁是不能被污染的。读一读福音书,你会发现耶稣是最容易接近的人,基督徒就应该这样。耶稣从不自命不凡,他不是单单跟上层人交往。你会发现,其实他往往蔑视上层人。他喜欢跟今天所谓的“无产阶级”——工人、下层人——为伍。耶稣爱这些人,主动去接触他们。

耶稣对待那些文化人、上层人就相当严厉。比如尼哥底母,尼哥底母是犹太领袖,是政府高官,他来找耶稣时,没有受到礼遇,耶稣根本没有给他面子,而是尖锐地说:“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,还不明白这事吗?”像尼哥底母这样的法利赛人、政府高官,耶稣严厉相待。但“压伤的芦苇,他不折断”,“将残的灯火,他不吹灭”。对那些受排斥、奄奄一息的,他却非常温柔,因为他们已经非常软弱。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耶稣的心肠。耶稣从不害怕跟世人打交道,不怕被污染。

有一次在英格兰,我鼓足勇气进了一家酒吧,就是喝酒的地方,是“罪人”聚集的地方。那是他们的社交场所。我进去没有喝酒,只是要了一杯饮料。但我还记得当时我在思忖:进了酒吧,我会不会被污染?我担心别人见我这个基督徒进了酒吧,会有什么想法。

之后我为这种态度深深愧疚,我觉得我们基督徒就跟法利赛人、文士一样,认定了去酒吧的都是罪人,是道德水平低的人,所以不愿与这种人为伍,恐怕被污染。我们这是哪一种圣洁呢?这么容易、这么快就被污染吗?

耶稣的圣洁体现于寻找、改变罪人

我看见主耶稣的圣洁是不受污染的,其实是让每个接触到他的人都成为了圣洁。想到这种征服、得胜的圣洁,我不禁想起了旧约的一样东西,凡碰到它的人、物,都会成为圣洁。这是什么呢?就是用来献燔祭给神的祭坛,谁碰到这个祭坛,就会成圣。换言之,你碰了它并不能污染它,恰恰相反,虽然你不圣洁,但你碰了它,它反而令到你成为圣洁(参考出埃及记29章37节)。

其实祭坛上的所有东西,你碰到了,就会让你成为圣洁。出埃及记30章29节说,即便祭坛上的祭物,你凑巧碰到了,也会让你成为圣洁。总之祭坛上的一切,谁碰到了什么,都会令他成为圣洁。

在新约,我发现主耶稣恰恰就是这样,他是祭坛,也是祭牲,谁碰了他,都会成为圣洁。你碰了耶稣,根本不可能污染他,他会让你成为圣洁。难怪他到了罪人中间,就将他们改变成了圣徒。他们无法让他成为罪人,是他让他们成了圣徒,因为他本人就是祭牲。

你的圣洁是哪一种呢?如果你是基督徒,是献给神的活祭(罗12:1-2),那么你接触罪人时,就不会被他们的罪污染。靠着神在你身上运行的大能,你应该能够让他们成为圣洁。遗憾的是,基督徒太软弱了,没有招架之力,所以才害怕。之所以软弱、没有招架之力,是因为从来没有将自己献上给神。将自己献给神的基督徒决不会没有招架之力,他不会害怕跟世人接触,不会害怕由此就失去了信心,被污染了。

你的圣洁是哪一种圣洁呢?如果将自己当作祭物摆在祭坛上献给神,你的生命就如同祭坛般圣洁,那么你会让别人成为圣洁。但愿我们能成为这种基督徒,让别人成为圣洁,不害怕与罪人、与非基督徒交往。为什么惧怕非基督徒呢?难道觉得他们的能力比我们里面的能力更大吗?如果神的能力在我们里面,圣灵在我们里面,我们是活祭,则怎能被非基督徒污染呢?除非他们的能力比我们大,否则的话,受影响、被改变的是他们。

比如马可福音5章25-34节记载的主耶稣和患血漏妇人的例子。按犹太律法,那妇人是不洁净的,谁碰了她,都会成为不洁净。她坐了一张椅子,那椅子就会成为不洁净,谁再坐那张椅子,也会成为不洁净。她会让一切都成为不洁净。所以按照犹太律法,这妇人碰了耶稣,就会让耶稣不洁净。

然而她没有让耶稣不洁净,恰恰相反,她碰到主耶稣时,她成为了洁净,因为主耶稣身上的能力让她成为了洁净。还记得主耶稣是怎么说的吗?——“有能力从我身上出来,谁摸了我的衣裳?”门徒们说:“你说‘谁摸你’是什么意思呢?这么拥挤,每个人都碰到了你。”主耶稣说:“不对,我不是说这个,有人从我身上支取了能力。”于是妇人承认说:“是我碰了你,已经得到医治了。”耶稣的圣洁是有能力的圣洁,让别人成为了圣洁。这种圣洁能够改变别人的生命,你的圣洁是这种圣洁吗?

我发现很多基督徒好害怕的。如果朋友邀请你参加一个酒会,你会想:“要是我去了,就会受感染,成了罪人!我不能去这种地方。”你这是哪种圣洁呢?你应该有这种改变人的圣洁,凡接触你的人都会说:“这人不一般!”

我祷告神,愿他改变我们,好让我们懂得如何成为活祭。正是这个原因,我才不断传讲完全委身,因为这就是祭牲的意思。如果你已经完全将自己献上了给神,你就会成为活祭,就会有这种圣洁,能够胜过不洁净。

我不怕去酒吧,不怕去任何地方,因为我知道神在我里面的能力,就是圣灵,它能够胜过周围的一切不圣洁。难道我们忘了自己也是罪人吗?难道我们忘了自己并不比其他罪人好吗?切记:这种圣洁敢向罪人伸出手,这种圣洁不会鄙视不信神的人。鄙视非基督徒是可耻的!

普利茅斯兄弟会(Plymouth Brethren)有一点我不能容忍的是,他们有种属灵优越感,觉得其他人都肮脏,惟有自己洁净。他们绝不跟任何人接触,觉得其他人会污染他们。然而如果别人肮脏,我们理当帮助他们成为洁净,这是基督徒的工作。因为基督徒也曾经肮脏,只不过现在得到洁净了,应该将这种洁净的圣洁传递给他人,这才是基督徒生命。基督徒生命并非永远龟缩在自己的城堡里,离群索居,而是去接触人,所到之处,都能征服、改变人。

在这段经文里,法利赛人就像今天的很多基督徒一样,我们认定某些人是罪人,觉得不该跟他们来往。抽烟的、喝酒的、看电影的,我们都不跟他们说话,因为他们是罪人。世界充满了罪人,我们该怎么办呢?应该申请去月球上生活!然而神之所以将我们留在世上,是为了让我们能以这种可以改变人的圣洁去主动接触罪人,亲手牵引他们认识在基督耶稣里的真理。这才是基督徒生命。

感谢神!主耶稣不是作壁上观——“我是圣洁的,这些罪人啊,我可不接触他们。”如果主耶稣的态度跟法利赛人一样,则我们都没有希望了。但耶稣来到我们当中,为什么呢?是寻找你我这样的可怜、困苦人,将我们从污泥浊水中拉出来。

主耶稣找到我的时候,我真的是在污泥浊水里。当时我真的好狼狈,生活一落千丈,一贫如洗。我知道生活在贫民窟的滋味。我决不鄙视穷人,因为我知道贫穷的滋味。当时我睡在储藏室里,里面堆着自行车,主耶稣向我伸出援手,带我认识他。他不嫌我肮脏、卑贱。感谢主,他是牧羊人,出来寻找比喻中所说的迷失的羊。

比喻的背景

容我讲一下当时的背景,好让你看见全面的图画。从路加福音15章4节开始,主耶稣说到一个牧羊人有一百只羊。这属于巴勒斯坦中产阶级了。穷人大概只有二、三十只羊。根据犹太法典《塔木德》,拥有三百只羊的已经是相当富有了。主耶稣说到一百只羊,这个数目牧羊人还能够一一照顾得来,无需雇佣工人。

第4节中“旷野”是翻译过来的词,其实不是沙漠,因为羊不会到沙漠吃草。“旷野”是野外有草地的地方,但无人居住。通常是犹大山地,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附近。如果你去那里游览,或者查一下地图,就会知道那里都是山丘、岩石。“旷野”其实就是野外岩石地,不适宜耕种,很难耕种,因为表层没有足够的土壤。但野草却很适合放羊。所以“旷野”是犹大山地,并非沙漠。我刚刚信主时,没有人告诉我这些,不禁思忖:羊到沙漠做什么呢?如何在沙漠放羊呢?

羊群在山地走动、吃草,很容易就会走失了一只。牧羊人需要每天数点羊数,确保每一只都在。一百只羊不是小数目,但还能照管得来。可是如果丢了一只,不可能立即就发现到。你必须数一数,看够不够一百,是否丢失了。通常是等到晚上,牧羊人带羊群回到羊圈,才数点数目。

什么是羊圈呢?就是用石墙围起来的一块地(石墙是用石头堆起来的),牧羊人把羊赶到里面去。犹大地有很多石头,牧羊人可以随手找到,便用石头堆墙,很快就可以搭建一座羊圈。这样一来,牧羊人睡觉时就不必担心羊到处跑,不至于一觉醒来羊都丢了。另一个好处是防备野狼叼走羊。犹大地狼不多,但偶尔也会有一两只出没,必须小心防范。

到了晚上,牧羊人把羊赶入这个用石头墙围起来的羊圈,便数点一下,好知道羊是否都在。牧羊人一数点,九十九只,发现丢了一只。这第一百只哪里去了呢?他该怎么办呢?他只好丢下羊,用石头把羊圈的入口堵住,防止羊出来;然后他去寻找那只丢失的羊。这是当时普遍、真实的生活经历,每个犹太人都明白。因为羊很多,野外的牧羊人也很多,人人都明白这种做法。

很多人都听说过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。奇妙的是,发现死海古卷的就是一位牧放山羊的人,当时他在寻找丢失的羊。现在很多巴勒斯坦人更喜欢养山羊,因为山羊生存能力比较强,荒漠、旷野中贫瘠土地上的草,也能够喂养山羊。但山羊吃草的方式很糟糕,喜欢连根拔起。绵羊吃草只是吃上面的部分,留下草根。山羊在某地吃草一段时间后,那块地就会变成寸草不生,因为山羊连草根都咬了出来。难怪巴勒斯坦牧羊人必须带着山羊到处走。

所以在1947年,一位年轻的牧羊人数了数自己的五十五只山羊,发现丢了一只。他的做法跟比喻中的牧羊人一样,将山羊交托给朋友照看,出去寻找那只丢失的山羊。当他在死海附近岩石中搜索的时候,发现一个岩洞里有些东西。他以为是自己的山羊爬了进去,因为山羊很擅长攀爬。于是他爬进洞里,歪打正着,发现了现在所称的“一号昆兰洞穴”(Qumran Cave No.1)。之所以称为“一号”,因为后来考古学家在昆兰附近又发现了很多洞穴,里面就有这些重要文献。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死海古卷,就是因为寻找一只失迷的山羊而得来的。所以即便到了当今世代,仍然有寻找迷失羊的事情发生。

死海古卷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证实了旧约文稿的准确性。所以我们今天看的旧约文稿是非常准确的,因为昆兰手抄本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旧约手抄本,它的时间是主耶稣出生前两百年左右。这些文献证据非常重要。

当然,那位歪打正着进了洞穴、发现了这些碎片的牧羊人不明白这些是什么东西。他不是学者,不明白古卷中写的是什么。他以为可以把这些东西当作古董拿到耶路撒冷卖了,也许古董商会感兴趣。当这些古卷碎片到了耶路撒冷一位学者的手中时,这位学者便寻问这些古代文献碎片是从哪儿来的。于是他一一追问下去,最后打听到是来自一个洞穴。他便前往这些洞穴考查,结果发现了这些昆兰文献。

接下来请留意4节最后这句话,真让人感动:“直到找着”。牧羊人寻找迷失的羊,直到找着了。他没有放弃,他找遍了各个山洞、地穴,看羊是不是掉了进去。每一处灌木丛,他都搜一搜,找遍了各个地方。他没有放弃,直到找到羊。

我想起了约翰福音13章1节那番感人的话,说的是主耶稣对门徒的爱:“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,就爱他们到底。”他不断寻找,没有放弃。他的爱紧紧抓住我们,不放手。神就是这样借着耶稣向我们彰显了他对我们不离不弃的爱。

找到了那只迷失的羊,牧羊人便扛了起来。养羊的人告诉我,一只羊要是走失了,会非常惧怕、沮丧,只是无助地躺在地上,不知道该做什么。难怪牧羊人要扛起羊来,因为它吓得不知所措,只是呆呆地躺在那儿。

接下来5-6节说,牧羊人并非把羊扛回了羊圈,而是扛回了家。“找着了,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,回到家里,就请朋友邻舍来。”基督教艺术作品中就见得到这幅图画:牧羊人扛着迷失的羊回家。早期基督徒喜欢描绘这幅图画。牧羊人把羊扛起来,放在自己的脖子上,羊的前后腿夹着他的脖子,他手握着羊的前后腿,扛着羊回家。关键是要明白,在这个比喻中,迷失的羊是回到了家。

比喻谈的是迷失的基督徒

现在来看看该比喻的属灵含义。这里说的是羊,圣经中羊并非指非基督徒,而是指基督徒。旧约到处可见,“羊”一词指的是以色列民,神的子民,并非世上其他人。比如以西结书34章,神说以色列是他的羊。诗篇23篇,大卫王说“雅伟是我的牧者”。

这个比喻的平行经文是马太福音18章10-14节,看一看前后文,都是在谈基督徒。整个马太福音18章都是在谈基督徒走迷了路,难怪10-14节之前谈论的话题是受诱惑跌倒。为什么羊会走失呢?大概是正走着,抬眼看见鲜美的青草,便跑去大嚼。嚼完了一块,见不远处又有一块鲜美的绿草,便又跑去大嚼。这样三番五次,结果越走越远。它看见了诱惑,被吸引了去。所以在马太福音18章,这只羊其实是迷失的基督徒,跟非基督徒无关。

在路加福音失羊比喻中,上下文的话题也跟马太福音的一样。比如就在失羊比喻的前两节经文,即路加福音14章34-35节,主耶稣说:“盐本是好的,盐若失了味,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?”从平行经文马太福音5章13节可见,盐代表基督徒。所以路加福音14章34-35节所说的盐也代表基督徒。

失羊比喻之后就是浪子的比喻,如果儿子不是父神的儿子,怎能称为儿子呢?所以关键是要明白,失羊比喻讲的是迷失的基督徒。遗憾的是,每间教会都有迷失的基督徒,受诱惑落入罪中,做了本不该做的事,情急之下做了违法的事。

该比喻的要旨是,我们不该指责他们,而要怜悯他们。我们不该立即指责他们不配再得到爱了,而应当把他们找回来,由衷想念他们,寻找他们,带他们回到羊圈。

神主动寻找人的这种爱当然也可以应用在非基督徒身上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但我强调,从比喻的上下文看见,该比喻首先是应用在基督徒身上的。继而推而广之,神也同样爱那些未曾属于他的非基督徒。你拥有的东西,才能说失去。我说丢了手表,这就是意味着我有一块手表。要是我从来没有手表,也不能说“我找回手表”了。从来都没有手表,则怎能去找回手表呢?所以关键就是要掌握第6节:“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,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!”这只迷羊本来就是属于神的。

迷失:不明白或者不遵行神的话

掌握了这个原则,接下来还要弄明白为什么人会迷失。我们已经看见,这跟诱惑、试探有关,但还有更深层的原因。

在马可福音12章24节,主耶稣说:“你们所以错了,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,不晓得神的大能吗?”“错了”的希腊原文是“迷失了”。为什么人会迷失呢?因为他们不明白神的话,没有经历过神的大能。如果你具备既明白神的话,又遵行神的话这两个条件,那么靠神的恩典,就不会迷失。

很多基督徒没有扎根在神的话语里,所以我看重的是不断查考神的话,好让你们明白他的话。查考神的话并不是因为我希望你们成为圣经学者,而是因为这样你们才不至于迷失。你明白了如何按照神的话做决定,就不会走入歧途。很多基督徒之所以做错事,是因为还没有吸收神的话,以至于没有被神的话改变。

其次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神的大能。你经历过神的大能吗?我多么希望基督徒知道他的大能。你不明白他的话,也从未经历过他的大能。你将神的话、神的教导付诸实践,就会经历到神大能的作为。而惟有明白他的话,才能遵行他的话。透过遵行他的话,我们才能知道他的大能。

比如我读了马太福音6章,那里说神喂养空中的飞鸟,装饰野地的百合花,我一生就把这一教导付诸实践。我不是纸上谈兵,我一生就靠这句话而活。我说:“神啊,我要信靠你来供应我的肉身需要,给我食物、衣裳。”结果怎么样呢?我发现当我遵行他的话,就看见了他的大能。

但很多基督徒并非如此,他们不查考神的话,也不在生命中实践神的话,结果渐渐走迷了路,迷失了。而且往往很难将他们找回来。

神怜恤并且主动寻找悖逆的人

令人感动的是,比喻谈到了神对我们的慈爱。即便我们迷失了,走入歧途,神依然牵挂我们。也许其他人已经对我们失望了,但神没有,他会继续寻找我们,不会轻易放弃。每每读圣经,看到神的这份慈爱,我就非常感动。弥迦书7章18-19是我非常喜欢、经常思想的一段经文:“神啊,有何神像你,赦免罪孽,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,不永远怀怒,喜爱施恩?必再怜悯我们,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,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。”

神是一位乐意饶恕人的神。犯了罪就远离神,这是再糟糕不过的了,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神的时刻。但每当我们犯罪,就有罪疚感,就越发不敢再来到神面前。你有过这种感受吗?你说:“我不敢祷告了,神不会听我的。”别忘了弥迦书7章18-19节:“神啊,有何神像你,赦免罪孽,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,不永远怀怒,喜爱施恩?必再怜悯我们,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,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。”我们要回到神身边,他会宽宏大量地饶恕我们。

我不禁又想到了以赛亚书55章7节,另一句美好的经文,那里出现了“广行赦免”一词。他不但饶恕我们,而且是宽宏大量地饶恕我们。换言之,我们担心神会说:“好吧,我饶恕你,不过,看你敢不敢再这样做了。”这虽然是饶恕,但也是一种惩罚。圣经是这样形容神的:“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,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,归向雅伟,雅伟就必怜恤他。当归向我们的神,因为神必广行赦免。”只要我们离开恶道,除掉恶念,神就会广行赦免。

由此想到了以赛亚书65章2节的图画,罗马书10章21节也引用了这节经文,常常令我感动不已。在罗马书10章21节,保罗是这样描绘神的:“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、顶嘴的百姓。”不妨想象一下这幅图画:神伸出手来。你见得到神站在那儿伸出手来吗?神向谁伸手呢?向那悖逆、顶嘴的百姓。

我深受感动,我没有想到神是这样的。也许我习惯于想到神很严厉,他在宝座上怒视罪人,令罪人胆战心惊。但这幅图画截然不同,神伸出手来招呼那悖逆、顶嘴的百姓。人一脸傲慢,神温柔地伸出双手,你能想象这幅图画吗?坦白说,我好多次看着这幅图画,不禁想:“我从没想到神是这样的。”于是我想起了主耶稣的话:“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,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”(太23:37)。神伸出双手,这幅图画深深触动了我,他的慈爱何等深厚!

比喻的关键:人必须悔改

然而神并非无条件饶恕我们。他不是说:“好吧,我视而不见你的罪。”当然,如果我们离开恶道,他就会饶恕我们。由此就带出了比喻的最后一点:悔改。比喻的要点就是悔改,必须掌握这一点!这就是羊跟人的不同之处。你可以扛起羊来,羊不会抗拒,其实羊也无法抗拒,你扛起羊回家就行了。你要是以为这幅图画表达的是不可抗拒的恩典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
来看看比喻最后的几个关键字,就是第7节:“我告诉你们:一个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,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。”这里就表明了悔改这一关键概念。羊不能悔改,但我们必须悔改,这样主耶稣才能带我们回家。主耶稣的家在哪里呢?在天上,主耶稣会带我们回天父的家。

我们可能会以为:既然羊不能悔改,那么他不管我们是否悔改,总之会救我们。但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在路加福音15章7节,主耶稣告诉我们“一个罪人悔改,”悔改的动词形式和名词形式都用上了。

悔改:思想、行为的根本改变

明白悔改是什么意思,这对我们基督徒而言非常重要,所以结束前我想谈一谈悔改。你知道悔改是什么意思吗?很多人以为悔改就是犯了罪后,感到很难过。这不是圣经中悔改的意思。犯了罪感到很难过,这不是悔改的基本意思。当然包括了难过,但难过并非悔改。

希腊文“悔改”(metanoeia)一词,意思是思想改变。“metanoeia”:“meta”是改变,“noeia”是思想。悔改是思想改变,是思维方式改变,比感受改变更深邃。要想做真正的基督徒,那么明白悔改非常重要。很多人做了基督徒,却没有真正悔改。

耶稣传道的第一句话就是“悔改”,这是他传道的关键字。比如马太福音4章17节和马可福音1章15节,主耶稣一开始传道便说了这句话:“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。”他在路加福音5章32节也说了类似的话:“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。乃是召罪人悔改。”

使徒们传道也同样强调悔改。在使徒行传2章38节以及3章19节,使徒们讲道都讲到了悔改。还有使徒行传17章30节,保罗说,神“如今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”。神吩咐我们悔改,因为他不愿我们灭亡。如果你不悔改,就会灭亡。所以彼得后书3章9节也强调了这一点:“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为他是耽延,其实不是耽延,乃是宽容你们,不愿有一人沉沦,乃愿人人都悔改。”神非常恩慈、有耐心,给我们时间悔改,因为他希望人人都有机会悔改。

基督徒也必须悔改

此外,并非只有非基督徒才悔改。很多人以为只有非基督徒才需要悔改,基督徒就不需要悔改了。其实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样,都需要悔改。难怪在写给七间教会的信中,常常出现“悔改”一词。比如启示录2章5节,16节,21节,22节;3章3节,19节。这些经文都呼吁基督徒要为不同的罪悔改。所以我们要悔改,但也必须为具体的罪悔改。我发现周复一周,我都需要为各种事情悔改,我必须完全改变对这些事情的看法。

由此就引出了悔改最基本的概念。悔改涉及到了思想的根本改变,是思想更新、态度改变、行为改变。这就是意味着,我们的本性渐渐会改变。如果态度改变了,行为就会改变,你整个本性就会改变!这样,你就会达到哥林多后书5章17节所说的:“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。”你已经成了新造的人,已经彻底改变了。

这就跟我们经常听见的讲道——“只要相信耶稣为你的罪死了,你就能得救”——完全不同。这种讲道根本不是在传讲悔改,不是在传讲耶稣的信息,也不是在传讲使徒的信息。耶稣、使徒传讲的是悔改,传讲的是你必须彻底改变态度,并非单单接受某些事情是真实的。没有人会因为单单相信耶稣为他的罪死了而得救。

我恳求你明白:最要紧的是你的内心,你对生命的整个态度,你看事物的方法,思想方式,行为方式,必须彻底改变。如果有人告诉我,他是基督徒,他得救了,因为他相信耶稣为他的罪死了,而我却看不出他的态度、行为有什么改变,那么我不会相信他的话。这不是圣经教导的基督徒生命。然而当我看见一个人的态度、行为改变了,我就知道他是基督徒。

明白罪的祸害有助于我们学习悔改

如果你自认为是基督徒,那么做了基督徒之后,你的思想方式、对人的态度、做事方式彻底改变了吗?如果没有,那么你依然不明白悔改,你还不是圣经意义上的基督徒。

这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,因为最近我留意到有一、两个人渐渐离开了主。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悔改,又回到了曾经犯的罪中,好像猪又回到了泥里滚。这种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,你也可能做了基督徒一段时间,不再犯某些罪,但不再犯未必就是悔改了,因为你对这些事情的态度还没有改变。

比如说,你还不是基督徒的时候,可能很喜欢某种犯罪的念头。有的人没信主前喜欢看色情刊物,乐在其中,不能自拔。做了基督徒后,他们不再看色情刊物,但是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根本态度还没有改变,因为心里依然喜欢这些东西。他们把这些刊物搁置一旁,是因为觉得这些东西不好,会腐蚀自己的思想。但他们恋慕这些事物的态度并未改变,心里还是恋慕这些罪,结果又回到了罪中。

所以如果你对罪的态度没有改变,那么你根本没有悔改,心意没有改变。也许对于这些事情你感到难过,但你可以难过,思想却没有改变。你还会重蹈覆辙,并且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蹈覆辙。

现在你能明白难过与思想改变的区别吗?面对自己的罪,你要说:“我决不再犯了!我不再喜欢这种念头,不再喜欢我的罪,因为我对它的态度已经改变了。”你不是仅仅远离它;仅仅远离,很容易就会再凑过去,落入罪中。

一旦你的思想改变了,而且你也知道为什么你的思想改变了,那么你就是悔改了。换言之,基督徒不能只凭感受,他必须改变对罪的态度,也要明白为什么思想必须改变。你这样做过吗?你认真对待过罪吗?还是只是不去想它?这样做是没有用的,因为你迟早还是会想的。你必须正视自己的罪,认真地思想:“我喜欢这些念头吗?如果还喜欢,那么为什么还喜欢呢?为什么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是罪呢?”要治本,彻底解决它。要区分出什么是罪,什么不是罪,一切的罪都要摒弃。

当然不是所有性念头都是罪。性不是罪,然而如果想到犯罪的念头,想到淫乱、奸淫,或者思想出了轨,那么你就必须加以处理了。如果你从未思想过性,那你就不是正常人了。有些年轻人经常被性的问题困扰,我必须加以辅导。他们对我说:“我感到罪咎,因为我想到了性。”

只要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,何罪之有呢?神造我们时也给了我们性的欲望,无需假装没有,只要不容许这些念头成为犯罪的念头。然而要是想到淫乱、奸淫,想到去找妓女,或者一些淫秽思想,则另当别论了。但我们的性念头依然可以是圣洁的。性本身并不是罪。

我恳请你们明白:必须思想改变,才不至于落入罪中。必须内在态度改变。你必须正视罪,控制它,胜过它,这才是关键。这样,我们才能有诗篇45篇7节所说的态度:喜爱公义,恨恶罪恶。

我们曾经喜欢罪恶,恨恶公义(约3:20),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态度,恨恶罪恶,并且明白为什么要恨恶罪恶。之所以恨恶罪,因为知道罪对我们的危害。正如要吸毒者学习恨恶毒品,这并不容易,因为他喜欢毒品。说“吸毒不对”是于事无补的,他必须明白为什么要恨恶毒品,并且能够说:“过去我喜欢毒品,但现在我明白毒品如何毒害人,我再也不吸毒了。”这样,他的思想就改变了。经过了深思熟虑,他知道为什么他必须改变态度。真正的悔改会让他的思想、行为完全远离罪。

我祷告求神,愿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工作,教导我们如何悔改自己的罪。不要只是把罪搁置一旁,因为它会卷土重来。靠神的恩典、能力,你必须明智、决绝地处理它。

在这个比喻中,一方面看见了神的恩慈,一方面也看见了悔改的重要。其实整个比喻可以用这句话总结——神的恩慈是要引领我们悔改(罗2: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