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全: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必须完全

重生与更新的最终目标是完全,就是像基督。像基督是圣经中一个重要概念,是基督里新生命的终极目标;但遗憾的是,今天的教会漠然置之。主耶稣所教导的完全并非一种崇高理念,他要求我们必须完全:“所以你们要完全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。”(太5:48)

马太福音5章是主耶稣的教导,是他给予我们的命令。从21节已经看见,耶稣引述了旧约命令,接着又向门徒阐释现在如何在属灵上实际应用。48节这个关联词“所以”,道出了完全的内涵和本质。“完全”是主耶稣对每个基督徒的要求,概莫能外。

怎样达到完全这个要求呢?不明白完全是什么意思,又怎知从何开始呢?本书稍早的一章讲过:圣洁就是完全。但圣洁是什么意思呢?今天大部分基督徒都不明白。也许可以把“圣”字定义为“分别出来归给神”,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大部分人还是不明白。或者可以把圣洁理解为完全委身,但完全委身又是什么意思?有些人还是糊里糊涂。思考马太福音5章21-48节这段话,并让圣灵启示我们内心,这就有助于我们明白“完全”的精意。下面参考平行经文路加福音的记载,来看马太福音5章48节的完全。

有关完全的八个要点

① 完全就是慈悲: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

什么是完全?主耶稣给了一个类似的定义或描述:“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”(路6:36)。表面意思似乎一清二楚,深层意思却不易明白。接下来让圣灵带领,探寻这句话丰富的属灵内涵。从32节读起,方便掌握上下文:

32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,有什么可酬谢的呢?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。33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,有什么可酬谢的呢?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。34你们若借给人,指望从他收回,有什么可酬谢的呢?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,要如数收回。35你们倒要爱仇敌,也要善待他们,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,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,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,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。36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。(路6:32-36)

我们要思考的是最后一句话:“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”。这句话与马太福音5章48节相平行:“你们要完全,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”。所以很明显,“慈悲”与“完全”是属灵上的同义词,一个就定义或者描述了另一个。

完全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个抽象概念。耶稣说要慈悲,这就很具体了。大多数人都明白“慈悲”一词,因为它能体现在行动上,比如说“做慈善”。

当然并非这么简单。查考圣经中慈悲的意思,很快就会发现,这是人无法达到的境界。若不借助于重生与更新,单凭人的能力,绝对达不到耶稣所要求的这种慈悲。正因如此,我们现在要查考重生与更新。不经历重生与更新,就永远达不到圣经意义上的慈悲。我可以施舍一块钱给乞丐,这无疑是慈悲之举。然而以人的能力,无法出于清洁的动机,持之以恒地活出慈悲的生命素质。这是人绝对做不到的,那些努力慈悲为怀的人,就会心知肚明。

② 什么是慈悲?

来看看圣经的慈悲概念。我强调“圣经”,因为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下定义,而不是按照圣经。圣经概念必须遵循圣经而下定义,不只是根据辞典或者个人的理解。

圣经是如何解释慈悲的呢?解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审视上下文。从相邻的经文中可见,耶稣视“恩待”与“慈悲”是相等的:“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[1]。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。”(路6:35-36)

此处耶稣将“慈悲”与“恩待”划为等号。这不是单纯人的恩待,而是神的恩待;不是出于人的感动,而是出于神的舍己之爱。我们可以恩待那些恩待我们的人,投桃报李。然而神甚至恩待那忘恩的和自私的,我们按自己的本性绝对做不到这一点。我可以恩待那些恩待我的人,然而主耶稣要求我们更上一层楼,因为“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”(路6:33)。

你恩待一个罪人,表露关爱,他也会投桃报李,这完全是人之常情。但长远来说,他不会一直恩待你,除非他能够从你身上获益,或者你也礼尚往来。没有了回报,他的恩待不会持久。一个生意人即便跟你不熟,也可以请你吃饭;而且为了能从你身上得利,肯定会请你去一家好餐厅。“没有免费午餐”,这就是世界运行的原则。每一个善举都是一项投资,为的是得回报。

然而耶稣一语惊人:“你们倒要爱仇敌,也要善待他们,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”(路6:35)。不指望偿还?这需要大信心,相信神会亲自回报你,而不是你的受惠人回报你。

指望神的回报需要信心。很多基督徒深深意识到自己是小信的人,一旦遇到签证、经济、健康等问题,信心就动摇了。我们不太相信神的能力,于是就用人的方法行事:有回报,才付出。我们认为人与人交往就应该互利互惠,礼尚往来。我给了你什么,你就应当回礼。你没有回礼,就别指望我再给你什么了。这是世人相处之道。

然而耶稣把这个原则颠倒了过来:给人不指望偿还。给出去的,就不要想着得回来。以人的本性,不可能这样想,更不可能给“那忘恩的和作恶的”(路6:35),即便他们真有需要。为什么要给忘恩的或者恶人呢?这只会纵容他们行恶和忘恩负义,所以拒绝帮助他们是合情合理的。但这不是圣经的慈悲观。

③ 慈悲就是恩待人

慈悲不是一种理想而已,而是非常实际的行动。圣经所教导的慈悲指向一个新的属灵高度,远超我们现在的水平。感谢神!我们教会正在进步,弟兄姐妹越来越彼此关心。有些人匿名为那些负担不起教会营会费用的人付了费,这是真正的关心弟兄。

我猜他们会想:“我希望某某弟兄能够参加这次营会,在属灵上受益;但我知道他付不起。”于是他们匿名付了钱。我看见弟兄姐妹越来越彼此关心,我们进步了,真是感谢神。之前我们还相当缺乏这种彼此关爱。可能听过爱弟兄的教导,却觉得难以实行。大家忙于应付自己的问题,无暇顾及别人。

我们靠神的恩典跨越了第一个阶段。但前路漫漫,切勿自满。尽管还有遥远的距离,但我们要追求完全这个目标,努力用圣经的标准去关心人(关心是慈悲的要素),甚至关心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。这不容易,然而靠神的恩典,我们至少已经彼此关心了。如果连这个基本要求都不达标,何谈关心忘恩的和自私的呢?

按我们的本性,无法达到这种程度。爱一个对我们有少许关心的弟兄或姐妹,都已经很困难了。爱忘恩的和作恶的?似乎不切实际。然而耶稣吩咐我们要慈悲,要完全。祈使句就表明:这不只是一个建议。我们若真是“至高者的儿子”(路6:35),就应当像他那样行事为人。耶稣设立了一个目标,我们必须去追求。

一旦追求完全、追求像基督那样慈悲,我们就会得到属灵能力。因为圣经承诺: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”(路6:38)。我们给出的也许是物质的、短暂的,神回报的却是属灵的、永恒的。追求成为慈悲,就会在属灵上力上加力,有能力在世上为神做工。

很多人承认,尽管拥有大学和神学学位,却无法成就神的工作。我有个朋友是伦敦一位杰出教授,他有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学位证书。他还获得了英国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。这位教授也研读了圣经多年。然而有一天,他痛心地告诉我:他在属灵上没有能力。这真是令人难过,因为英国基督徒都知道他的鼎鼎大名,很多人慕名而来,参加基督教大会。

弟兄姐妹们,我们要想为神的国成就什么事情,就需要神的能力,而不是靠神学或者大学文凭。根据神的话,我敢断言:那些追求完全、像神那样慈悲待人的人,就会经历到与神相交,也会得到属灵能力,在这世代做神的工作。

④ 以慈悲待不配得的人

“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。你们要慈悲,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。”此处慈悲与恩待是同义词,但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仁慈。主耶稣谈的是恩待那些不配得到恩待的人,这才是真正的恩慈。我们领受了神的恩典后,也要以恩慈待人。耶稣说:“你们白白地得来,也要白白地舍去。”(太10:8)

主耶稣的生命展现出了这种恩慈。当我们还是罪人、还是他仇敌的时候(罗5:8,10),他就爱我们。他的能力流入我们的生命,将我们改变成为圣徒,成为神的圣洁儿女,不再与神为敌。圣经竟然称我们为圣徒!保罗的信就是写给圣徒的,这些曾经与神为敌的人。

我们这些不配得到恩典的人,现在也应该将这恩典给予那些不配的人。慈悲的神让日头照好人,也照歹人;降雨给义人,也给不义的人(太5:45)。可见神怜悯全世界。他没有只让义人的花园享受日光,其它地方漆黑一片;也没有只让义人的农场雨水充足,其它地方一片荒漠。他将雨水、阳光赐给所有人,包括义人和不义的人。而奇妙的基督十字架,更是彰显了神伟大的慈爱。虽然还无法明白十字架的博大精深,但关键是我们内心能够有所体验。

慈悲也许让人难以领悟,却能够触动人心。我们不配得到怜悯,神却首先恩待了我们。当我们也这样恩待那不配的人,他就会深受触动,不禁思忖:为什么他会恩待我?我们若能靠神的恩典,不断以神的慈悲待那些不配得的人,岂不会带来属灵上的彻底变革吗?

神恩待所有人,我却见到有些基督徒对此不满:“神啊,我是属你的,多给我一些阳光吧,少给他们一些!那家伙还不认识你,收获却比我多。我每个星期天都去教会,还往奉献箱里投钱;那家伙却一毛不拔。”非基督徒赚更多钱或者开更好的车,我们往往觉得不公平。神的公义何在?这就是一些基督徒的根本问题。为什么义人和不义的人,神都一视同仁呢?圣经的答案简单明了:神恩待我们所不喜欢的人,甚至敌对他的人。

神的性情与我们的性情真是天壤之别!若要像神,就必须让神改变我们对他的认知。很多属世的、自我中心的态度腐蚀了基督徒生命,结果我们远远没有达到神的期望值。我们需要被改变成神的形像,而不是按照我们的形像去理解神。

⑤ 慈悲就是深切关心

圣经中“慈悲”的意思是怜悯、可怜、同情,是体恤那些悲哀、受苦的人。“哀恸的人有福了!因为他们必得安慰”(太5:4),这是八福的一句话,大家都耳熟能详,但多少人明白呢?此处不是指出于自怜为自己哀哭的人。我们基督徒真诚悔改,因耶稣的宝血而得到赦免,早已跨越了为自己的罪哀恸的阶段。

“哀恸的人有福了”,这句话远比我们自我中心的理解要深得多,是指为别人的不幸境况而哀恸。“与喜乐的人要同乐,与哀哭的人要同哭”(罗12:15),若不能与哀哭的人同哭,又怎能与喜乐的人同乐呢?要学习与悲伤的人同哭。难道我们只能为自己哭吗?很多基督徒去教会只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安康:神祝福我爸爸,祝福我妈妈,祝福我孩子,特别祝福我。读圣经也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方式解读:圣经中神的应许都是在祝福我。

⑥ 慈悲是出自无私的心

本书第一章探讨了向旧人死。一言以蔽之,死的意思就是不再关心自己,而是关心别人。这个定义似乎过于简单,却符合圣经。人死了,现在还有什么可关心的呢?死人还会关注衣食住行,世上的抱负吗?这些都是旧生命所关注的,但如今我们成了基督里的新人。当然我们的肉身依然活在这个世界,所以需要衣食,然而这些不再是基督里新人所关注的焦点。

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埋葬,并且复活进入新生命。现在我们有了基督的心(林前2:16,腓2:5),就不再关注自己,而是关爱他人。以前是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事情上;现在自由了,转而关心其他人的需要。

每当听见教会弟兄姐妹分享他们所遭遇的签证或者经济上的困难,我就不禁想起了早年与神同行的日子。我遭遇过的签证困难之多,恐怕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。我在英国生活了十七年,经历了十七年的签证困难。我的签证要每年续签一次,有时候是两次。而我来自中国,签证审批程序尤其复杂。当时是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跟中国建交的国家寥寥无几,大部分国家对中国不是敌视,就是怀疑。我学习把签证问题交给神,一无挂虑。我说:“神啊,如果你想让我待在英国,请把我留下来;如果你另有计划,那么把我放在哪里都行。”我没有花时间去担心这些问题。

你们有些人正面临经济困难,我非常理解你们的感受,因为我曾经常常是一文不名,囊空如洗。要是为钱忧虑,我二十几岁就会愁白了头。靠神的恩典,我放下自己,继续做他交托给我的工作。我知道天父会供应我一切需要,而且他从未食言。

我在圣经学院就读时没有任何经济支持,不确定能否完成学业。但靠神的恩典,我毕了业。接着入读另一间圣经学院,也是同样的情况。后来上了大学,也不确定能否付得起第一个学期的学费。我在经济方面不依赖任何人,惟独仰望神。每年到了交学费的时候,都是如此。但感谢神,我从未忧虑过。我只是告诉神:“我不在乎学位,无论你给不给我,我都会感谢你。”最终他看顾一切,我完成了学业。

必须学习忘记自己以及没完没了的难题。基督徒生命会遇到很多问题,本想进一步追求主,却因为这些问题而分心,消耗时间和精力,真是烦不胜烦;本想前进,却被这些问题牵绊,又回到了自己身上,而我们恰恰想要忘记自己。然而靠神的恩典,要决心治死自己,像保罗那样,定睛于基督里的目标,“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”(来12:2)。

保罗说:“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,总要存这样的心”(腓3:15)。此处“完全”一词,跟马太福音5章48节的“完全”是同一个希腊字。完全人都应该有“这样的心”,就是仰望前面的目标,忘记自己以及过去,一往无前。“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,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。”(来12:1)

弟兄姐妹们,我们是蒙召舍弃自我。这是给予每个基督徒的崇高呼召,并非局限于“高级”或者“属灵”基督徒。受洗那一刻,自我就应该死亡,旧生命结束,开启了基督里的新生命。

必须脱离自我,才能成为慈悲或者完全人。自我中心的人不可能慈悲。慈悲的人关注他人,特别是有需要的人。而自我中心的人,永远龟缩在自己的小天地。每当到访一间教会,我们往往很快就可以评估出这间教会的属灵状况。很多教会你走进去,没有人跟你打招呼,你就像隐形幽灵一样。聚会结束后,你起身离开,依然是隐形幽灵。有些教会,有人会冲你微笑致意或者握手相迎。但真正关心你、花时间跟你聊天的人,恐怕你在大部分教会中都找不到。当然我们说的是真正的关心,并非客套话。

⑦ 慈悲的人不关注自己的救恩

我为什么要恩待忘恩的和作恶的呢?有什么好处呢?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,就是关心他们的救恩和永恒福祉。然而很多人去教会是为了自己得救,毫不在意别人的永恒福祉。

真正的基督徒经历到了神的恩典和拯救,所以不会专注自己的救恩,而是关心他人的永恒福祉。保罗很不在意自己的救恩,若能让以色列得救,他宁愿失掉自己的救恩(罗9:3)。我知道有些基督徒对这句话很反感。相比我们大部分人,保罗更接近基督的心。

保罗就是在效法耶稣。当主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,有人嘲笑说:“他救了别人,不能救自己”(太27:42)。其实他能够自救,但他不愿意;因为他若自救,就不能救别人了。这是基督的样式,像基督就是具有这种思想,这也是完全这个呼召的内涵。

教会大多是知识分子,这恐怕是件坏事,因为已经养成了为自己谋算的习惯。勤奋学习是让自己受益,所以必须努力学习,取得优异成绩。对别人甚至对基督里的弟兄姐妹,则漠不关心。

我们辩解说:“我必须完成学业,然后才能抽时间关心他人。”其实永远都不会有那一天的,因为你毕了业,还会追求其它成就和目标,永无止境。

坦白说,学术成就主要还是让自己获益。我们将自我中心合理化,以为有了优异成绩,将来就可以服务他人。其实到了那时候,我们的自私思想就会根深蒂固,成了“本性难移”。多年追求学历和事业而形成的思维方式,很难改变。

然而耶稣要我们做不可能的事:不再关注自己以及自我完善,而是关注他人的救恩。

⑧ 成为完全(慈悲)并不是自我升华

由此引出了另一个要点:我们往往以为追求完全就是自我升华。是不是在某些领域努力自我改善,就可以达到完全?这是世人所理解的达到完全的方法。

如何成为优秀的网球员呢?每天练习网球,提高发球、挑球、回球、扣球的质量;每天吃多种维生素,慢跑几个小时,增强体能;练习挥拍,提高命中率。这一切都有助于我把网球打到极致。这种完全是自我提升,如果这就是我们对属灵完全的理解,则是大错特错。

圣经没有教导自我完善,因为自我完善聚焦在自我身上。要想用这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属灵生命,可以去清静的修道院,闭门谢客,不受干扰。今天祷告三个小时,明天四个小时,后天五个小时,终有一天祷告二十四个小时!爬上天梯,达到完全,实现与神的神秘联合!这样自我升华,就避开了讨厌的人群,专注于神。忘掉人间不幸,思想神的美好,达到完全圣洁。

无可否认,与神相交的安静时间非常重要。当我们投身于繁忙的服侍工作,花时间重新专注于神,从而汲取能力和启迪,这不但重要,更是不可或缺。要否定的是以隐居方式达到圣洁。

人类自我升华的概念,影响到了我们追求圣洁的方式和观念。我们以为圣洁的人早晨花四个小时祷告。然而若不是出于慈悲,祷告有什么意义呢?代求是祷告的重要一环,敬拜也不可或缺。有趣的是,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并非整天都在跪祷。更鲜明的形像是怜悯,他为了众人奔忙,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(可3:20,6:31)。可见主怎么可能每天花四个小时祷告呢?他确实常常祷告,不断与天父相交。

有时候他确实彻夜祷告,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。他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祷告呢?一个一生具有强烈的怜悯心,并且关心他人救恩的人,答案显而易见。

自我升华与基督的慈悲背道而驰

基督那种慈悲是出自无私的心,而自我升华完全是关注自己,显然两者是截然相反的。这新人是在新生命更新的过程中,渐渐成长。圣经从未说这新人通过自我升华而进步。旧人尝试改善自己,新人关心的是在基督里成长。

圣经的完全与自我升华毫不相干。当然也有长时间祷告、读圣经的时候,这些确实重要,但前提是旧人已经死了。旧人没死,则一切都是在迎合自己。圣经知识也可能对你有害,因为知识让人自高自大(林前8:1)。旧人没有死,那么圣经知识可以很危险。

祷告生活也可以成为骄傲的资本。每天祷告好几个小时,裤子膝盖处都磨薄了,我们便自以为超级属灵,洋洋得意,就像法利赛人一样。所以耶稣警告门徒: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(路12:1)。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(林前5:6-8)。

“凡要救自己生命的(“生命”的希腊文是psychē,有时译为“灵魂”),必丧掉生命;凡为我丧掉生命的(即忘掉自己的生命,否定自己)必得着生命”(太16:25)。来教会若只是为了救自己的灵魂或生命,也许就得不了救。那些不顾自己利益,视神的国以及他人的救恩至上的,正是神选择要拯救的人。

神的慈悲和智慧是何等“长阔高深”(弗3:18),正如使徒保罗所说:“深哉!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。他的判断何其难测!他的踪迹何其难寻!”(罗11:33)

《完》


[1] Ponēros(πονηρός),这里指的是“有邪恶意图的人,作恶者”。参考《希腊文英文新约辞典》(BAG, A Greek-English.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, 2.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