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天国的文士
做天国的文士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耶稣说:“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?”他们说:“我们明白了。”他说:“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。”(太13:51-52)

我们奉差去使人做门徒

主耶稣一连讲了七个比喻,然后问门徒说:“这些比喻你们都明白了吗?”门徒们答道:“明白了。”当然,谁都不可能明白这些比喻的全部内涵,但门徒们至少掌握住了一些要点,所以觉得明白了。

紧接着的52节,主耶稣就说了这番话:“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。” 中文圣经漏掉了一个连接词“因此”,希腊文圣经的52节是这样说的:

他说:“因此,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。”

为什么用了“因此”一词呢?主耶稣是在说:既然明白了我的教导,那么你们就成了天国的文士。“受教作……门徒”(希腊文是 μαθητεύω,即做门徒)这一概念非常重要,马太福音28章18-19节也用到了这个词,翻译为 “使……作门徒”,经文如下:

耶稣进前来,对他们说:“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。所以,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。”

主耶稣说,神已经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他,所以现在他凭着这个权柄差遣门徒们出去,使人做门徒。主耶稣并不是差遣我们去使人皈依基督教,增添教会人数,让会众济济一堂。这样做的花招技巧很多,我也了如指掌,可是我坚决不用这些花招技巧。

比如可以举办各种娱乐、社交活动,建立不同的活动小组,唱诗班就可以有好几个,大家分工合作,总之让人轻松愉快地娱乐一下。如此一来当然可以吸引各种人参加教会,因为人都喜欢娱乐。可是要知道,我们奉差并非去娱乐人,也不是让人皈依基督教,而是使人做门徒。

如何使人做门徒

问题是,你知道如何使人做门徒吗?主耶稣差遣你去使人做门徒,你懂得怎么办吗?也许你懂得如何让人皈依基督教,无外乎说:“相信耶稣吧,罪就能得到赦免。” 也许你可以成功地让人皈依基督教,却不能让人做门徒。在圣经中,做门徒远非皈依基督教而已,而是更像一个士兵。主耶稣差遣我们去使人做门徒,可是你懂得如何完成使命、如何使人做门徒吗?马太福音13章51-52节恰恰就是在教导我们这个功课。在旧约,只有文士、先知才带门徒。

我想先提一提早期教会是如何遵行主耶稣这番教导的。早期教会毫不注重带领很多人皈依基督教,那么多乌合之众,等到艰难一来,便都作鸟兽散,则有什么用呢?要是我想建立一个信徒众多的大教会,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传道了,而是会用尽一切花招技巧吸引人来教会。如前所说,娱乐活动就会吸引人来。

我造访过很多北美教会,坦白说,无非是娱乐场所而已。有二重唱,有精彩节目,也有人侃侃而谈。那些人都受过专业训练,深谙如何制作娱乐节目。结果教会的各种活动五花八门、引人入胜,但前来凑热闹的人未必对属灵事物感兴趣。这样做当然可以吸引很多人来教会,问题是逼迫一来,这些人就会一哄而散。

共产党执政后,那些富丽堂皇、信徒众多的大教堂一下子就冷冷清清、门可罗雀,无人敢光顾,昔日的会众都不见了踪影,教会只好关门大吉。因为教会已不再是娱乐场所,大家隔三差五碰面闲聊。所以我们必须遵行主耶稣的命令:去使人做门徒。而要想使人做门徒,教会就必须教导神的话。

使徒们出去传道恰恰是使人做门徒,比如使徒行传14章21节说,保罗、巴拿巴“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,使好些人作门徒”。“作门徒”一词,它的希腊文在新约一共出现了四次,分别是马太福音13章52节、27章57节、28章19节,使徒行传14章21节。马太福音27章57节记载说,约瑟做了耶稣的门徒,并非皈依基督教而已。约瑟是个有权有势的人物,是以色列公会会员。以色列公会是以色列最高法院,有七十一位法官,约瑟就是其中一位。可见做耶稣门徒的来自三教九流,甚至包括政要显贵。

总之在新约中,希腊文 “门徒” 一词虽然出现了数百次,但“作门徒”(matheteuo)一词只出现了四次。马太福音13章52节说“受教作天国的门徒”,可见使人做门徒就是将天国的道理教导他们,这就是我们教会的目标。

门徒不可能人数众多,因为圣经看重的是质量,不是数量。只追求增加人数,让人决志,那么就不要带人做门徒。要想保证质量,就必须花时间栽培门徒。而要想栽培门徒,就必须有文士,惟有文士才能栽培门徒。所以首先必须教导人成为门徒,然后再教导这些门徒成为文士。教会里根本没有受过天国教导的文士,那么又怎能有门徒呢?

文士基本上就是教师。使徒行传13章1节说,“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,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、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。” 教师是文士的另一个称呼,保罗、巴拿巴都是文士,可能也都是先知。

保罗是文士,是犹太人所称的“拉比”,即教师。使徒行传9章25节说,“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。” 保罗有自己的门徒,可见保罗是个文士。而且这些门徒很可能是保罗成为基督徒之前所带的,因为使徒行传9章25节的背景是保罗刚刚信主,便受到了逼迫,他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有基督里的门徒。保罗信主前是个学识渊博的文士,所以一定门生众多。等到保罗做了基督徒,似乎很多门生也都跟着他做了基督徒。总之保罗无疑是个受教作天国门徒的文士。

文士的职责

文士到底是做什么的呢?文士有三个基本职责:

1、深入查考神的话,寻求永生

文士是拉比,是律法专家,所以首先必须学习律法。此处“律法”并非世上的法律,而是神的律法,是旧约圣经。旧约也称作“律法和先知”,因为旧约主要是由律法、先知书这两大部分组成的。也有人认为旧约是由三部分组成的:律法、智慧书、先知书。

文士是律法专家,详细研究神的律法。在约翰福音5章39节,主耶稣说:“你们查考圣经,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。”“查考”一词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文士是如何研读圣经的,他们不是泛泛而读(正如人人都在读圣经),而是仔细查考、深入研究。换言之,他们是解经家,讲解、阐释圣经。

希腊文“查考”一词也出现在了约翰福音7章52节,上下文说的是,尼哥底母倾向于相信耶稣,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说:“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?你且去查考,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。”他们不知道耶稣是出生于伯利恒,只不过住在加利利。

彼得前书1章11节也出现了希腊文“查考”一词,中文翻译成了“考察”。而第10节的“考察”一词则是在翻译另一个意思相近的希腊字。

文士的首要任务是仔细查考、研读圣经,为什么呢?因为一个好文士必须查考圣经,寻求永生。众人成为文士的动机各不相同,但一个好文士之所以查考圣经,因为他知道惟独圣经里才有生命的话语,他在寻求永生。

世上最重要的学科莫过于圣经。无论你选择什么学科,也许是工程,也许是法律,也许是生物,你的目的何在呢?无非是谋生,让今世的生活更舒适、更丰富多彩。有的人可能是对某一学科情有独钟,有的人可能是别无选择,只能学某一学科,才能有机会找到工作,或者有更好的工作前景。总之你研读那门学科,为的是谋生。但世上最重要、最值得研读的,莫过于神的话,因为神的话是永生。

世上的一切都会过去,你今天所学习的教科书、所得到的知识,过几年就过时了。科学日新月异,除非你不停地学习,否则就会被淘汰。医学也不例外,医生必须不断更新知识,不断学习。但神的话永远不会过时,因为它关乎永生,是世上最重要的学问。而一个好文士就是精通神话语的人,他之所以研读神的话,为的是寻求永生。

2、文士教导神的律法,帮助他人找到永生

文士的第二个职责是教导神的律法。文士查考神的律法并非单单满足自己,为自己找到永生之路,而是帮助、教导别人,让他们找到永生之路。所以路加福音5章17节称文士为“教法师”,就是教导律法的老师。

同样,我们学习神的话、受天国的教导,目的是能够帮助别人找到永生之路。正因如此,在提摩太前书5章17节,保罗说,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,更当受加倍的敬奉。因为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,是在建立门徒、建立教会。

此外,这种教导必须是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,而不是空谈圣经知识。可是今天的圣经学院根本不在意教师的生命,他们之所以能够执教,是因为接受过圣经知识培训,拥有执教文凭。至于为人如何、生活如何,那是个人隐私,你无权过问。但圣经可不这么看,圣经说你一定要知道教师的为人、生活,因为文士必须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。在哥林多前书11章1节,保罗说:“你们该效法我,像我效法基督一样。”这是个命令,教师必须以身作则,能够让学生效法。你不但要学习他的教导,还要效法他的榜样。圣经对一个好文士有诸多要求。

3、文士必须凡事以律法为准则

文士的第三个职责是凡事以律法为准则,实际地运用律法。如何运用律法呢?比如运用律法来审判。以色列往往选立文士为法官,因为他们精通神的律法,最胜任审判工作,无论是刑事诉讼、还是民事诉讼。

如何审理案件呢?圣经是怎么教导的呢?普通民众根本无所适从,但受过神话语培训的文士就知道该如何做,能够裁决民事诉讼,比如遗产如何分配,地界如何划分,安息日注意事项等等。

文士也会裁决刑事诉讼。比如使徒行传7章记载说,司提反被打死的时候,保罗也在现场,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了保罗脚前,当时保罗名叫扫罗。可见保罗身为文士也担起了审判的职责,参与判决了司提反案件。司提反被定为死罪,可以说保罗也投下了赞成票。这件事成了保罗终生憾事,不能释怀。后来他在书信中称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,求神饶恕,因为他在不信、不明白的时候逼迫甚至害死了基督徒。总之保罗是文士,他在运用神的律法施行审判工作。

耶稣要我们做天国的文士

基督徒文士也有同样的职责,神的仆人——受过天国教导的文士——在教会中担当审判工作。比如在哥林多前书5章12节和6章5节,保罗责备哥林多教会去世俗法庭彼此告状,他说: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、没有一个精通神话语的文士能够审断弟兄们的事吗?你们竟是弟兄与弟兄告状,而且告在不信主的人面前,羞辱了主的名!

哥林多教会这种行为让保罗大为光火,他认为教会里应该有文士来担当审判工作,他说:你们应该在圣徒面前求审(参看林前6:1)。这里的审判并非批评、论断(参看太7:1),而是根据神的话仲裁是非、判定案件。

“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”,主耶稣指的是基督徒文士,是做了天国门徒的文士,他们的职责是培训门徒。培训门徒是文士和先知的职责,可是当时的以色列已经没有先知,只剩下了文士。今天教会里有基督徒文士吗?

阿摩司书8章11-12节说,神要降饥荒在以色列,这饥荒并非没有吃的、没有喝的,而是没有神的话。他们从这海到那海,从北边到东边,往来奔跑寻求雅伟的话,却寻不着。这是神话语的饥荒!我常常记得这番话,不禁恐惧战兢。

今天这种饥荒恰恰临到了教会。这两年我在加拿大各地讲道,所到之处,听见的都是这句话:“我们从来没听过有人这样阐释圣经。” 特别是每每讲到什么是委身,做基督徒、做门徒是什么意思,他们总是这样反应:“我们从未听过这种教导,我们没有神的话,快饿死了!你什么时候再来讲道呢?”

教会不缺乏牧师,个个拥有神学院毕业文凭,可是真正掰开生命之饼的人在哪里呢?会众们说:“我们没有神话语的喂养,饥肠辘辘!”我真为他们难过,因为今天受教的不是文士,他们接受了神学知识培训,但按照圣经的定义,这种人不是文士。

为什么以色列会出现神话语的饥荒呢?新约教会也落入了这种光景,在提摩太后书4章2-4节,保罗叮嘱提摩太说:“务要传道,无论得时不得时,总要专心,并用百般的忍耐,各样的教训,责备人,警戒人,劝勉人。因为时候要到,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,耳朵发痒,就随从自己的情欲,增添好些师傅,并且掩耳不听真道,偏向荒渺的言语。”

“时候要到,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”,这种光景真可怕。他们不想再听真理了,于是就自己找些教师来,讲些中听、顺耳的话,就是娱乐人的话。人不喜欢受责备,而好老师总是很严厉,“严师出高徒”。可是他们不喜欢严师,喜欢娱乐师,竭尽所能逗他们开心。所以为什么会出现神话语的饥荒呢?因为众人厌烦了纯正道理,不想听神的话了。这就是今天教会的光景。

主耶稣在教导文士天国的道理,他希望人人都能够成为善于教导的门徒。

新约文士的必备条件

1、能够分辨善恶

不妨看一看希伯来书5章11-14节,希伯来书的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文士,善于阐释神的律法、神的话,他这番话是在严厉责备教会,十分逆耳。经常有人抱怨我讲话太严厉,因为我也不愿讲顺耳话。可是读一读希伯来书5章11-14节,就能明白圣经对每个基督徒的要求了。经文如下:

论到麦基洗德,我们有好些话,并且难以解明,因为你们听不进去。看你们学习的工夫,本该作师傅,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,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、不能吃干粮的人。凡只能吃奶的,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,因为他是婴孩。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,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

第一句话就很刺耳,一点都不像含蓄委婉的外交辞令:你们的属灵生命一落千丈,已经听不明白属灵的事情了。接下来的话更加刺耳:你们现在本该是做老师的了(请注意,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老师),却还得学习最基本的道理。你们没有长大成人,还停留在婴孩阶段。

“凡只能吃奶的,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”,这里将神的话形容为“仁义的道理”。婴孩不熟练神的话,而文士熟练神的话。我经常强调说,圣经关注的是仁义、公义,希伯来书12章14节说“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”。可是今天很多教会的教导竟然否定了公义是救恩中不可或缺的素质。圣经是仁义的道理,凡只能吃奶的,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,因为他是婴孩。“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”,干粮要用牙齿咀嚼的,只能喝奶的人当然吃不了。而长大成人的,“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,就能分辨好歹了”。

请注意“习练”这个词。圣经里的文士并非拿到了神学文凭的人,而是经过操练,懂得分辨善恶的人。要想成为新约教师、天国的教师,就必须有属灵素质,能够分辨善恶,而不是靠一纸文凭。圣经并非头脑知识,而是“仁义的道理”,是分辨善恶的能力,这是在神学院学不到的,你必须在生命的学校学习,要与神同行。圣经所说的门徒、文士是那些天天学习与神同行,天天练习分辨善恶的神人。

2、生命的榜样

新约对教师的属灵素质要求非常高,提摩太后书3章10-11节说:

但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、品行、志向、信心、宽容、爱心、忍耐,以及我在安提阿、以哥念、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、苦难。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!但从这一切苦难中,主都把我救出来了。

提摩太是保罗亲自培训的门徒,后来成了出类拔萃的门徒、文士。请注意这句话:“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、品行”。保罗不但用口教导提摩太,还以身作则,他的生命成了提摩太的榜样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可是神学院根本不要求教师有生命的榜样,学生对教师的生活一无所知。而要想在新约教会任教,你就必须按照新约教导而生活,成为众人的榜样,否则你就没有资格教导人。

“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、品行、志向、信心、宽容、爱心、忍耐”,留意“服从”一词,并非仅仅“学习”而已。保罗之所以胆敢指出自己生命的榜样,因为他知道这是神的工作,在哥林多前书15章10节,他说:“我今日成了何等人,是蒙神的恩才成的。”保罗是在说:圣灵改变了我,现在你看看我的生命,来效法我。如果我在战场上受了伤,那么你也会受伤,因为门徒不能高过老师,老师遭遇了什么,门徒也会遭遇什么。

今天有神学院,但神学课程栽培不出门徒来。要想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你就必须跟从神人学习。这些神人活出了新约教导,亲自在前线作战。看一看保罗经历了多少次属灵战役,他在安提阿、以哥念、路司得都遭遇到了的逼迫、苦难。

紧接着在提摩太后书3章14节,保罗继续说:“但你所学习的、所确信的,要存在心里,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。”提摩太是跟谁学的呢?是跟保罗学的。保罗在提醒提摩太:我是你的老师,你一定要牢记我的教导。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!今天谁敢说这种话呢?往往都是假客气、假谦卑:“我不好,不要看我的榜样。” 不看你的榜样是什么意思呢?你要是带门徒,别以为只教导理论就行了,他们会观察你的生命,跟从你的榜样。

你知道如何使人做门徒吗?这项工作不容易,说“你好好跟从基督,不要跟从我的榜样”是无济于事的,这样根本不能带门徒。要想使人做门徒,你就必须活出门徒的生命,背起十字架跟从基督。圣经对新约文士的要求非常高。

3、有权柄、能力

文士的另一个称谓是律法师,他们是律法专家,是圣经学者。文士也被称作拉比。耶稣也被称作拉比,可见耶稣也是公认的一位文士。耶稣的教导带有权柄,并不像其他文士。其他文士都是在引用别人的观点,人云亦云;但耶稣讲话却带着从天上来的能力,而他要求新约文士也像他一样。保罗就是个大有能力的人。除非你接受的是属灵能力的培训,否则你不可能成为一名新约文士,这就是新约文士跟当时以色列文士的天壤之别。

以色列文士来自社会不同阶层,位尊权重

以色列文士来自社会不同阶层,既包括上层社会,也包括底层社会。正如今天的知识界精英也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一样,有人出身豪门,有人出身蓬户。

文士们当中有担任祭司长的,有经商的,还有做木匠的。以色列著名拉比沙麦(Shammai)就跟主耶稣一样,是个木匠。还有的文士来自劳工阶层,比如著名教师希勒尔(Hillel)就是靠卖苦力为生的,好像马太福音20章“葡萄园做工的比喻”所描绘的情形一样。圣经说这些人在市集上站了一整天,希望有雇主聘用他们。他们是卖苦力的,没有固定工作,只是每天出去找活儿干,无论什么活儿都干,但大多都是农活。而希勒尔这位著名律法教师、文士就是其中一员。

有些文士甚至并非犹太人,比如著名拉比沙梅尔(Shemaiah)和阿他联(Abtalian)都是外邦人,却皈依了犹太教。所以不管是什么家庭出身,不管是不是犹太人,只要精通神的话,即旧约律法,就可以成为以色列文士。

那么如何成为文士呢?必须“十年寒窗”,埋首苦读。有的人起步早,有的人起步晚,比如历史学家约瑟夫斯(Josephus)也是一位文士,他在十四岁前就开始接受文士培训,学习神的话。在主耶稣的年代,年满三十岁才可以正式被按立为文士,后来又延长至四十岁。假设一个人从十四岁开始接受文士培训,好像约瑟夫斯那样,那么他最少要在十五年后才能成为文士。文士是要经过按立的,好像今天的牧师一样,通过按手而确立。等到年满三十受到按立,他就成了正式文士。在此之前,众人也会承认他是文士,但还不是正式受按立的文士。

而一旦接受了按立,他就成了真正的文士,可以判定诉讼;可以进入最高法院,成为法官之一;也可以有自己的门徒,很多文士都带门徒;他的看法、决定往往被犹太人奉为圭臬,无异于神的话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犹太人认为文士的教导比神的律法更有权威性。这显然是在亵渎神的话,不过文士的教导受到犹太人推崇的程度也可见一斑,他们的话成了神的话,必须遵行。他们有捆绑、释放的权柄。

其实主耶稣给了门徒(天国的文士)捆绑、释放的权柄,在马太福音16章19节以及18章18节,主耶稣对门徒说:“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,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” 即是说,你的决定就代表了神的旨意。主耶稣竟然给了门徒——这群新约文士——这么大的权柄,因为他们现在是由圣灵掌管、引导,不是随己意做决定。

当时的以色列文士在犹太人眼中就有这种捆绑、释放的权柄,位尊权重。比如以色列公会(即最高法院)成员除了祭司长、王室家族外,就是文士,文士的地位可见一斑。大街小巷上只要文士走过,人人都会起身致意。只有无法放下手头工作的人,才可以不拘礼节。比如陶匠正在制作陶器,不可能把软软的粘土放下来,所以他们可以免于起身致意。

文士的穿着、打扮与众不同,一眼就能认出来。他们身穿文士长袍,就好像今天的大学礼服一样,你穿在身上,立刻就会有高人一等之感。所以文士们就这样穿着文士袍在以色列大街上昂首阔步。

记得我在英国一家神学院读书的时候,学院要求我们穿上黑色的学士袍。穿上这种袍子行动极不方便,因为袖子太长,站起身时要么缠住了椅子,要么缠住了桌角。更糟的是在上课路上,我们必须穿过伦敦街道,才能从一所教学楼到达另一所教学楼,不难想象全体学生身穿学士袍当街而过的感觉,实在是得意洋洋。等到你穿上学士袍参加毕业典礼时,就可以明白个中滋味了。你一下子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,很了不起。所以不难想象文士们身穿长袍走过耶路撒冷街道,所有人都起身致意时,他们会有何感受。

犹太人甚至敬重文士胜于敬重自己的父母。在会堂里,文士们都被引至上座。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教会都有一个讲台,上面设置了座位席,正好面对会众,大人物们高坐在上,俯视下面的会众。以色列的文士们就是这样高坐于会堂之上,俯视会众。他们受邀在会堂讲道,因为除了他们,谁有资格在会堂讲道呢?这些人透过学习律法而成了大人物,万众景仰。民众甚至认为他们有属灵能力。

很多人做文士动机不纯

文士如此位尊权重,结果可想而知,很多人做文士的动机未必纯正。人们会出于私利而学习神的话,这就非常危险了。为了扼制这种情况,当时犹太人规定文士培训门徒不得收钱。可是这也阻止不了争当文士的人群,因为当了文士就有了社会地位,能够受邀参加各种宴会,并且总是坐在首席上。

教会如果也成了受人尊敬的机构,那么人们也会出于私利而做神父、牧师,非常危险。恐怕很多人是为了跻身上层社会才做了天主教神父。神父所到之处也是非常受人尊敬,尤其是在天主教国家,比如爱尔兰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意大利等国,神父就好像以色列的文士一样,位尊权重、万人瞩目。这也就是说,今天很多人成为天主教神父也是动机不纯。这一点连神父们自己也承认,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神父,生命非常好,他坦白对我说:“在我们神父圈子里,很多人做神父的动机并不纯正。” 可是一旦成了神父,即便你后来发现到他们动机不纯,也很难将他们赶出去了。

很多人做牧师也是动机不纯。大教会支付的薪水相当可观,前几天我就看见了一则招聘牧师的广告,雇用单位是一间拥有几百会众的大教会,薪水非常高。这种大教会往往财大气粗,尤其是美国的大教会。所以如果你找不到什么高薪水的工作,比如学工程、搞化学都报酬不高,那么不妨试一试做牧师吧!去圣经学院读上几年,学院的要求也不高,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,我还没听说过有人读圣经学院被淘汰了下来。所以拿到一张神学院毕业文凭并不难,有朝一日或许会受聘到大教会当牧师,何乐而不为呢?

想一想牧师所获的殊荣,只有牧师、医生、律师才有资格签署证明文件,牧师成了上等人,受到社会尊重。这些人是为了金钱和社会地位而成了牧师!很多以色列文士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做了文士,而今天的牧师也步其后尘,因为牧师就相当于文士,虽然二者的职能并非完全等同。

平心而论,并非所有文士都很富有。其实很多文士都是一贫如洗,有的甚至要靠救济度日,特别是那些忙于教导的文士,因为他们是不可以收钱带门徒的。门徒们可以捐助,但不可以给文士薪水。这样看来,如果你带了很多穷门徒,他们没有什么给你的,那么你就没有生活来源了。所以有些文士生活非常艰难,特别是那些专心致志做教导工作的文士。而担任法官的文士就可以收入丰厚,他们也不会花时间教导人。

文士可能收入微薄,但却有崇高的社会地位,所以依然吸引了很多人来争做文士。然而当中也不乏好文士,他们之所以选择做文士,是渴望明白神的话,好认识神。所以不要将文士一概而论,优秀文士也大有人在,只不过堪称优秀的总是极少数,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辈。

文士中不乏囊萤映雪、凿壁偷光者

如何才能成为文士呢?我们已经看见,文士是必须经过培训的。那么是什么样的培训呢?是不是好像读大学那样呢?当时可没有什么大专院校,惟一的途径就是跟从一位文士学习,成为他的门徒。所以有些文士带了很多门徒,比如名噪一时的希勒尔一次就带了八十多个门徒,真是门庭若市。这些最优秀的教师也非常看重门徒的素质,会择优录取。不是说你一厢情愿要做他的门徒就行了,关键是那位拉比收不收你为徒。要是他收了你,那么你将来就大有希望成为文士了。

有些人真的渴望认识神,不惜忍受艰难困苦,也要成为文士的门徒。有些例子非常感人,比如著名律法教师希勒尔,他家住巴比伦,出身寒微,只能靠卖苦力为生。可是他千里迢迢从巴比伦来到耶路撒冷,投奔到当时以色列两位最著名的拉比门下。这两位拉比就是沙梅尔(Shemaiah)和阿他联(Abtalian),都是皈依了犹太教的外邦人。希勒尔是徒步从巴比伦走到耶路撒冷的!旅途凶险,经常有盗贼出没。也许他身无分文,所以也不担心被打劫吧。他走了几个星期,穿过新月沃土(Fertile Crescent),差不多有一千多里的路程,抵达了耶路撒冷,在著名教师门下学习。

在耶路撒冷求学期间,希勒尔还得继续当苦力,每天只能赚到半钱银子,其中一半用作学费。你会问:“拉比不是不收钱吗?”不错,拉比不收钱,可是校监收钱。拉比收了这么多门徒,不可能将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,恐怕家里没有一间屋子容得下八十个学生一起上课。所以必须租一间学堂,而这笔钱门徒们只得自掏腰包,并非拉比,拉比的生活已经够拮据的了。

希勒尔有一次揽不到活儿,无人雇用他,就好像“葡萄园做工的比喻”所描绘的情形一样,很多人站在那儿等着受雇,却无人雇用他们。结果希勒尔那一天连半钱银子也没赚到,进不了学堂。然而他对神的话如饥似渴,求学心切,一堂课也不愿错过,于是他就决定坐在窗外听。当时正值冬季,天寒地冻,没过多久,有人发现希勒尔几乎冻僵了,可还在尽力听神的话。这真是名副其实的“程门立雪”,难怪希勒尔后来能够跻身于以色列最出色的教师之列。相比之下,今天很多学生的读书条件太好了,却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。

许多大名鼎鼎的教师都有希勒尔这种求学经历,对神的话如饥似渴。再比如埃利埃泽(Eleazar)拉比,他在求学期间几乎成了饿死鬼。他是师从另一位著名拉比约翰(Johanan),但父亲不同意他走这条路,所以就不供养他。他经常饥肠辘辘,后来他的老师终于知道了情况,伸出援手,他才没有饿死。

主耶稣在寻找愿意成为天国文士的人

主耶稣就是在寻找这种对神的话如饥似渴的人,好将他们培训成为天国的文士。

你能够教导人吗?你懂得如何带领人做基督的门徒吗?你是不是那种本该作师傅,却还在吃奶的人呢(来5:12)?我发现今天教会中几乎没有人懂得教导神的话,更遑论使人做门徒了。所谓的教导无非是引用一些参考书,照本宣科而已。哪里有文士呢?

主耶稣希望每个门徒都能够成为教师。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将教会每个人都培训成为门徒,继而成为文士。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。在提摩太后书2章2节,使徒保罗嘱咐提摩太说:他所得到的教导,他也必须传授给别人。提摩太是保罗的门徒,现在提摩太也成了天国的文士,并且要教导别人成为门徒。真理必须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,教会才能成长。

现在我在教导你们,因为我也是受过教导的人。而且我之所以教导你们,是希望有朝一日你们也能够教导别人。现在你们在接受栽培,成为天国的门徒;将来你们也要成为天国的文士,去栽培别人成为天国的门徒。这才是新约教会的模式,就好像提摩太后书2章2节所说的,受了栽培的人,现在也要去栽培别人,就这样绵延不断,建立教会。

可是今天很多基督徒根本不明白神的话。记得我在伦敦读神学期间,有一位女士问我:“你是学什么的?”

我回答说:“我在学神的话。”

她说:“真的吗?太好了,请你一定要深入学习神的话。”

我问:“为什么你要这样劝勉我呢?”

她说:“我做了多年的基督徒,可还是不明白神的话,结果不能被神使用。”

这人真有洞见,她知道必须受教成为天国的门徒,否则就无法使人做门徒,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使人做门徒。

“新旧的东西”是什么?

“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,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。”“东西”一词,正确的翻译应该是“财宝”、“宝贝”。那么“宝贝”代表了什么呢?哥林多后书4章7节也出现了这个词:“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,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,是出于神,不是出于我们。” 根据上下文,这个宝贝就是福音。福音是基督显明出来的,第4节说“基督荣耀福音的光”。福音有改变的能力,所以保罗说我们有这个宝贝、这个能力在瓦器里,“瓦器”是人的身体。

既然“宝贝”是福音,那么“新旧的福音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很简单,因为真理既是旧的,也是新的。真理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,而是早就存在了,同时也是新的,因为是不会过时的。这就是真理的特别之处:既是旧的,也是新的。如果单单是新的,那么就不是真理了,因为真理不可能刚刚被发现出来。真理永远是真理,而且早就存在于世了。如果单单是旧的,则旧事已过,太短暂了,所以也不可能是真理。真理是永恒的,神的真理亘古不变,直到永远。无论是追溯到远古时代,还是前瞻到未来时代,真理始终是真理,所以真理既是旧的,也是新的。

其实这个原则恰恰是属灵事物的特征,比如约翰一书2章7-8节说:“我写给你们的,不是一条新命令,乃是你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,这旧命令就是你们所听见的道。再者,我写给你们的,是一条新命令。”你可能大惑不解,约翰到底在说什么呢?其实很简单,还是新与旧的原则,真理既是旧的,也是新的。

主耶稣在呼召我们成为教师,当然未必都做牧师、传道人。圣经恰恰警告说不要急于做老师,比如雅各书3章1节说“不要多人做师傅”,因为神对老师的要求更严,审判标准更高。但即便不做牧师、传道人,主耶稣也希望每个基督徒都能够将神的话教导别人。我们要祷告祈求,愿天父成就主耶稣这番话,愿我们都渴望成为天国的文士,引导他人走永生之路。

《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