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全:合而为一
张熙和牧师

讲稿下载(电脑版)

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……

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(合而为一)……

使他们合而为一,像我们合而为一……

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”

(约17:21-23)

这是耶稣在人称“大祭司祷告”中的一番话,深刻又耐人寻味。从完全的角度再审视这段祷告,更加意味深长。务要牢记: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达到完全。没有神的恩典和能力,休想达到完全,甚至都没必要谈论。然而神的旨意是要我们成为完全,并且他是发慈悲的父(林后1:3),愿意赐给我们能力去行他的旨意,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追求完全。

本章看的是完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:合而为一。合一是完全的同义词,从下列平行经文可见:

要完全,像天父那样完全。

要圣洁,像天父那样圣洁。

要慈悲,像天父那样慈悲。

要合而为一,像天父和主耶稣那样合而为一。

前三点已经探讨过,现在集中看第四点:“要合而为一,像天父和主耶稣那样合而为一”。详细探讨之前,我们需要掌握四个要点。

第一部分:完全的四个要点

第一点:完全是救恩的一部分

保罗说:“我也为此劳苦,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”(西1:29)。“劳苦”、“尽心竭力”这类词语不禁让人联想到了“靠行为得救”,所以教会避而不谈;保罗却毫无顾忌。

保罗为了什么而劳苦、尽心竭力呢?是为了把各人在基督里“完完全全”地引到神面前(西1:28)。救恩若只是重生而已,为什么保罗还需劳苦,引领信徒成为完全呢?

今天普遍而言,教会如何帮助刚受洗的人在属灵上成长呢?大部分教会毫无作为。初信者获知要参加教会聚会和活动,但通常没有什么教导或培训课程去帮助他们逐步成长。缺乏充实的圣经教导,年幼基督徒在属灵上如何进步呢?教会的属灵生命缺失了合一这个要素,会众又怎能长大成熟呢?

“完全”在救恩教导里渐渐消失,教会甚至看追求完全为“完美主义”或者“完美主义者”,但后者与圣经的完全教导毫不相干(参看本章附注)。

神已经将他的话赐给了我们,叫我们“因此渐长,以致得救”(彼前2:2)。救恩与成长息息相关,成长是生命力旺盛的明证。成长是个过程,正如救恩也是个过程,并非一次性的事件。在属灵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带着成为完全或者像基督的目标,“渐长,以致得救”。保罗说“凡事长进,连于元首基督”(弗4:15)。

我们若从神而生,就会“与神的性情有份”(彼后1:4),有圣洁和慈悲。所以重生必会引导我们走向完全。

第二点:完全并非刻意的道德提升操练

第二点,追求完全(包括了圣洁、慈悲、合一)并非我们策划了一套方案去付诸行动,而是基督里新生命的自然流露。这不是处世之道,而是新生命所涌流出来的样式,这新生命就具有圣洁、慈悲的特性。这个区别至关重要。人也会偶尔故意发发慈悲,打赏给乞丐几块钱,自我感觉很好。一次善行未必出自慈悲之心,可能因为今天心情好,或者只是在按照自己一贯相信的处世之道而行:善待别人,就是善待自己。旧人为了自己的好处,也会有一些慷慨之举。

真正重生了,内心自然就会流露出慈悲,因为圣灵会感动我们,并非人的谋算。我重生后,就被改变成了新人,有了新性情,所以才慈悲;而不是权衡利弊,觉得慈悲是处世妙道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

大部分人承认慈悲是美德。我们可以是出于个人原因追求圣洁,然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在圣洁,则无异于法利赛人:利用圣洁或者圣洁的外表沽名钓誉。法利赛人认为当众祷告能引人注目(太6:1,5)。虔诚可以得到社会回报,特别在一个宗教社会(正如当时的以色列)。但这种虔诚并不是源自重生。

讲论完全并非要提倡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人生理念。完全确实是好理念,但这不是我们追求完全的原因。之所以追求完全,是因为我们重生了,神的能力推动我们迈向完全。正如保罗所说:“因为你们立志行事,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,为要成就他的美意”(腓2:13)。一章之后,他就说到要“向着标竿直跑”(腓3:14)。

追求像基督那样完全,这就是重生的明证。保罗说“人应当自己省察”(林前11:28),包括省察自己是否重生了。问题不是你认为圣洁好不好,基督徒都会承认圣洁好;关键是,人之所以成为圣洁、慈悲,是因为神的灵住在他里面,改变了他的本性,注入了内在活力,激励他“立志行事,为要成就他的美意”(腓2:13)。

一个重生的人,他里面有了神的生命,就会渴慕神本性的所有美好素质。我们可以用“完全”一词来形容这一切美好素质。他已经与神的性情有份,神的素质在他里面刚刚成了形,还会继续成长。相反,那些强烈抵触圣洁、慈悲、合一、完全的人,他应该让主鉴察,看自己有没有重生。

我们若有神的生命,内心岂不会被神感动,不禁为神子民的合一而祷告吗?这一点在约翰福音17章耶稣的祷告中清晰可见。耶稣为那些属神的人向天父祷告,希望他们合而为一,这也是天父的关注点。

第三点:完全包括了结果子

在约翰福音15章,耶稣谈到了结果子。“果子”一词仅在这一章就出现了8次,可见我们活着是为了结果子。将第三点与第二点连起来看,结果子也必须出自内在活力。枝子结出果子是因为有生命力,而不是枝子觉得结果子美观。

不结果子的枝子就会被丢掉,扔在火里烧了(约15:6)。这是个严厉警告:枝子不结果子,就失去了做枝子的意义。不能传递生命,就会被砍下来。即便是葡萄树的一部分,未必就可以永远在葡萄树上。

完全就是神的生命借着我们传递给他人。神赐给了我们“可传递的生命”,即这生命要传递给他人。不妨反躬自问:我们是什么枝子?是不是汲取生命给自己,毫无输出?由此想到了死海:水只进不出。之所以称为“死”,因为湖水停滞不动。

从约翰福音15章可见,生命(救恩)必须传递出去。仅仅为了自己的益处而寻求救恩,只受不施,最终是得不到救恩。但愿传福音的人都能够告知听众:你想得救吗?然而你若自私自利,将救恩以及神的爱占为己有,没有传递给他人,你就得不了救。

神的话非常明确:有了在基督里的新生命,必须传递出去;若没有遵行这个原则,没有成为管道而将神的爱和生命传给他人,他就不会得救。那些只关心自己救恩的人,会失掉救恩。这是主耶稣明确的教导:“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,他就剪去……丢在外面……扔在火里烧了”(约15:2,6)。

葡萄树结出的果子并非一颗,而是一串或者好几串。一颗葡萄来自一串葡萄,上面还有很多颗葡萄。圣灵的果子是一串,内含九颗,所以“果子”是单数形式(加5:22-23)。圣灵的果子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结出来的,并非出于我们自己。我们蒙召去结果子,这果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:“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”(太28:19)。门徒们组成了一个个小组,就像一串串葡萄一样,在同一棵葡萄树的众枝子上一同成长,合而为一。

专注自己以及功利主义

现在的世代很多基督徒比非基督徒更自私,这就严重阻碍了神的教会合一。大多数基督徒专顾自己,他们专注的是自己的祝福和救恩。很多基督教诗歌都是强调“我”。有一次我拿起诗歌本,打算找一首以传递神的爱为主题的诗歌。查遍了经文索引以及主题索引,都找不到一首。只能找到最接近的一首,叫做《只是管道》(Channels Only)。

我们以为自己才是神拯救的主要对象,所以我们赞美神,因为他爱我,拯救我,祝福了我!这种态度在教会泛滥,就会产生一群超级自私的人,自以为神为他们而存在。这种专顾自己的基督徒令人担忧,恐怕与永生无份了。我们应当关注普天下人的救恩,耶稣“为我们的罪(最大的罪就是自我中心)作了挽回祭,不是单为我们的罪,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”(约一2:2)。

主耶稣在世上传道时,从不考虑自己。他在旷野禁食了四十天后,不愿变石头为食物来裹腹。按人的想法,耶稣运用神的能力解决吃饭问题,完全合乎情理;然而他不愿为自己的益处动用神的能力。当众人饥饿,一次是五千人,一次是四千人,此外还有妇女和儿童,耶稣就将饼和鱼以少变多。这是为了他人,不是为自己。这就是传递式的爱。

谁跟从谁?

我们若自称是耶稣的门徒,那么我们认为耶稣是怎样的主呢?我们是在跟从他,还是视他为我们的随从呢?比如出门旅行的时候,如何理解“我就常与你们同在”(太28:20)这句话呢?是我们按照他的旨意行事,还是他陪伴我们,一路提供补给和保护,带我们按时抵达目的地?到底谁跟从谁?谁是主人,谁是仆人呢?

北美很多基督教电视节目,明目张胆地传讲自我中心的福音,而每天的观众数以百万。神存在就是满足我们的要求。只要我们有信心,他就会提供钱财、汽车、房屋以及美好生活给我们。传道人手捧圣经,断章取义地引用经文,证明自己的观点。

这种教导很吸引属肉体的人。教会充斥着希望从神获益的人。这种“信心”似乎是在说,神必须满足我们的所求所愿,使我们富足。

这种“信心”跟新约信心风马牛不相及。恰恰相反,保罗说:“贪财是万恶之根。有人贪恋钱财,就被引诱离了真道”(提前6:10)。保罗的座佑铭是:“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,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。因这十字架,就我而论,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;就世界而论,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。”(加6:14)

跟从神的人不必担心物质需要,因为慈悲的神对我们是完全委身的。我们跟从他,他就会看顾我们。可见人若领受了神的爱,定睛耶稣的十字架,怎能依然专顾自己,追求个人利益呢?

神的儿子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己,这就是神对我们完全委身的有力证据。救恩显明了神对我们的委身,这部分非常重要;另一部分也至关重要,就是神呼召我们完全委身给他以及他的爱子。神借着他的爱子呼召我们舍己,跟从他,将神的永生带给这个在罪中沉沦的世界,使万民做耶稣的门徒。

第四点:完全是一个命令

完全是主的命令,不是可有可无的。即使不大明白前三点的讲解,我们也必须成为完全,因为这是耶稣亲自发出的呼吁。真信徒就会遵行他的命令,毫不迟疑。圣经说“因信而顺服”(罗1:5,16:26,和合本修订版);反之,悖逆就是否定了信心。

很多基督徒理性上“相信”福音,却不遵行。但神要报应“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”(帖后1:8),审判“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”(彼前4:17)。

由此可见,人不但要相信福音,更要遵行福音。因为这是耶稣基督的福音,他是主。正是在他的主权下,我们才得以脱离罪的权势,成为在他里面的新人。一旦不再活在他的主权下,就会回归罪的牢笼。然而我们已经脱离了罪,应当欣然遵行他的命令,与他相交。

那不顺从神的人,可见并没有“因相信而顺服”。保罗在罗马书所提及的得救的信心,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就是顺服。

我们以为按照自己的标准,就可以进天国?神的门票太昂贵,我们就自印门票?很多年前,那时还没有进入高科技时代,我在香港尖沙嘴一间店铺,当时涌进来一些美国游客。他们递上钞票结账,收银员拿出来一个仪器冲美金一扫,灯就亮了。美国人很惊奇,便问这是什么玩意儿。收银员解释说:“这个仪器可以分辨真假钞票。真钞,灯就亮;假钞,则没反应。”美国人闻所未闻,连美国都没有。我也是第一次见。大部分人会拿起钞票在灯光下看看,但在这个精通造假的世代,这种方法是靠不住的。很多基督徒印好了自己的天国门票,附加了自设规则。那一天到了天国门口,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门票能否得到认可。

第二部分:在合一中完全

1.“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”

下来思考约翰福音17章23节:

我在他们里面,你在我里面,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,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,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。

这番话意味深长。耶稣祷告说,愿神的子民能够“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”,就像一人,这样世人就会知道是天父差了他的儿子来,并且天父爱他的子民如同爱耶稣一样。天父爱我们,就像爱他最宝贵的儿子耶稣一样?太不可思议了!

这句话竟然将神对我们这些罪人的爱,跟神对他儿子的爱相提并论,真是难以置信。耶稣的十字架就揭示出了这一伟大真理。在十字架上,神为了救赎我们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。神完全爱他的子民,这完全的爱就将我们联系在一起,使我们“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”。

既然神用无限的舍己之爱来爱我们,我们自爱岂不是多此一举吗?神的爱就如汪洋大海,我们自己像个小水杯,瞬间被神的爱充满了,却永远承载不下神的爱。所以自私毫无意义。神的爱能够充满基督身体里的每一个人,然而我们加在一起都承载不下神的爱。我们若能倒空自己,将这爱浇灌他人,就会瞬间被再次充满!

神的子民要合一,正如他是一。这跟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相似:像他那样圣洁,像他那样慈悲,像他那样完全;现在是像他那样成为一。这四点是相似的原则,但最后一点有所不同:并非命令,而是耶稣为神子民的祈求,希望神的子民透过与神联合,能够合而为一。

每一样素质都是借着神住在我们里面,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的。但这番祷告就表明,神的同在特别与合一挂钩。合一是神住在我们里面的标记,我们能否得到其它一切素质,就在乎是否实现了合一。

惟有神住在我们里面、与我们同在的这种关系,能够吸引我们更加紧密地与神合一以及彼此合一,我们的生命才能体现出圣洁、慈悲。反之,神的子民合一关系脆弱,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会相应地缺乏神性情的素质,诸如圣洁、慈悲等等。

2.是追求教会整体的完全

虽然提到了合一,但我还是在讲解完全这个关键题目。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关联点:完全是团体努力去追求的,并非个人事情。没有合一,就不可能有完全。我们一想到完全,就以为是个人去努力追求。这也不无道理,但并不全面,因为圣经中完全是团体的事情。今天流行的理解却恰恰相反,传道人几乎千篇一律地强调说:无论是救恩还是救主,都是神为我“个人”预备的。这完全迎合了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思想。

正确的强调很重要

如果强调“个人”是想表达每个人都要与神搞好关系,当然没问题。传讲救恩确实需要强调说:每个人必须亲自跟永生神建立直接、互动的关系。

强调基督徒生命的方方面面都是个人的经历和追求,忽略了团体因素,则是大错特错,完全跟圣经的强调相左。圣经不断强调团体:我们是基督的身体,同有一主、一信、一洗(弗4:4-6)。圣经强调的是我们的共同点,而不是个人独特之处。在约翰福音17章,耶稣是为他的门徒整体合一而祷告。

昨天翻阅教义史,从中可见:人强调什么,影响深远。这本书是目前讲论教义史的经典著作,作者是一位德国教授。他说:加尔文和路德之间最根本的不同,就是两人所强调的截然不同。加尔文强调律法、诫命以及神的预定,路德强调神爱世人。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。作者论证说,路德更接近圣经的强调✻✑✽

你强调什么非常重要,因为这会深深影响到你的思想和行为。坚持强调个人,只会导致个人主义。每个人都坚持行自己看为好的事,这会损害团体合一。

从世事汲取属灵教训

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日本经济腾飞举世瞩目。日本民族如此有韧性,恰恰因为他们强调团体,不是个人。西方人眼见日本人蒸蒸日上,大惑不解;而一度繁荣的西德经济,当时却在疲于应对赤字以及经济问题。他们放眼全球,说:“日本曾落后于德国,现在却已迎头赶上,甚至某些领域超越了德国。”

西方陷入经济困境的部分原因,是接连不断的大罢工。民众为了增加收入、提高待遇,罢工潮此伏彼起。有些公司本来已经濒临破产边缘,罢工者却首先考虑个人利益,不惜拖垮公司。

我在英国旅居多年,见识过一波又一波的罢工潮!有一次清洁工人罢工,弄到垃圾遍地,堆积如山。如果你问这些工人是否关心社区,回复就是:“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我们需要更多薪水。”接着护士又罢工,很多其它行业人士也纷纷效尤。打工谋生的人需要钱,这一点当然可以体谅,无可厚非。然而坚持个人诉求和权利,不理会自己的行为给社会整体带来冲击,这样能解决问题吗?

日本人却有集体意识,将公司利益摆在个人之上。公司收入增加,经济效益好,就有能力给个人加薪。个人总会努力工作,做到尽善尽美。他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与所在公司挂钩的,所以忠于公司,不愿意参与罢工而拖垮公司。公司蒸蒸日上,他也会前程似锦。

后来日本经济萧条,很多人探索原因,归咎于各种因素;但据我所知,没有人归咎于日本的团体意识。

说到这里,我无意赞成某种社会制度。然而眼见教会随从西方所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想,我们必须大声疾呼。教会随从世界,足以致命。

若是应当走个人主义道路,教会牧者们就该成立工会!每每受到教会不公正对待,我们就罢工,给他们一个教训:你们谈个人救恩?来谈谈我的个人收入。你们不给我加薪,我就罢工!下个礼拜天没有牧者了。想受洗?不给工资,就不给施洗!

牧师们通常不会如此直言不讳,但普遍上都有这种感受,也许表达得委婉些。他们可能向教会董事会这样提议:“我的收入低于社会标准,好不好一个月内调整?大家都是通情达理之人,能够理性解决问题。下个月若还不加薪,那么你们懂的,其它教会也想聘请我这样的牧者呢。”个人利益至上,教会如何是次要的。我没有夸大其辞,我就认识一位牧师,当另一间教会开出了非常可观的报酬,他立刻离开了原本服侍的教会。结果那间教会没有了牧师,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继任者。

圣洁是否是个人的追求?

谈到圣洁,圣经也是强调团体追求,并非个人。有的人却以为需要与世隔绝,好达到个人完全。他谁都不理,锁上房门,追求圣洁。用意不错,方法却错了,因为我们要在圣洁中一起成长。

保罗说,“全身(教会)既然靠着他,筋节得以相助联络,就因神大得长进”(西2:19)。这是指属灵上成长,并非人数增长。

神让每个成员与身体一起成长,个人与身体都越来越圣洁。这跟“隐居圣人”的概念截然相反,这种人独来独往,远离基督的身体✻✒✽

神的生命和爱若是传递性的,自然会传递给他人。属灵生命的本质离不开群体,所以不可能只关注个人。当我的生命越来越圣洁,就会影响他人。那人也会爱我如弟兄,促进我继续成长。这就是生命交流,是在同一个身体内产生的生命活力。我们是作为一个身体而一起成长,否则就无法成长。正因如此,我们很担心这种几乎肆虐全球的个人主义毒瘤。属肉体的人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。

3.一同得胜

回想圣经的圣洁教导,圣洁的意思并不是根除了罪(无论是个人还是教会),而是胜过罪。其实我们无论个人层面还是教会整体,每天都在与罪争战;但我们汲取神的能力,靠他的恩典而活,就能获胜。

我们并非只是在相信耶稣时得到了神的恩典,从此再也不需要了;恰恰相反,我们日复一日、时时刻刻都靠恩典而活。救恩确实是惟独靠恩典,但并非一次性赐予的恩典。这是永不止息的恩典,伴随我们走过地上的朝圣之旅,帮助我们胜过罪。

圣经将真基督徒描写成“得胜者”,这一点在启示录尤为突出。写给七间教会的书信,每一封都提到了“得胜”(启2:7,11,17,26;3:5,12,21)。真基督徒能够战胜罪。教会整体必须一同与罪争战。不必假装圣洁,超乎实情。虚伪会让我们失去帮助和代祷,因为别人就无法知道我们的问题和需要。不必假装比你的弟兄圣洁。他跟我一样,都在抵挡罪。我们并肩作战,就会一同得胜。

这就是肢体生活的美妙之处。我们彼此说:“这是我的软弱,你的软弱是什么呢?”我们在基督里合一,就能一同获胜。而彼此坦诚相待,一同意识到这场战役个人无法获胜,必须并肩作战,这样才能成就合一。保罗说,要为所信的福音“齐心努力”(腓1:27),多美的图画!

最难以战胜的是什么罪呢?岂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私吗?自私体现在方方面面:总是关注自己的事,骄傲或者自怜,坚持己见,对别人没有耐心,爱批评挑剔,不体谅人。

4.合一的三个方面

合一有三个重要方面,这三方面就总结了耶稣在约翰福音17章的教导:我们与神的关系,我们彼此的关系,我们与世界的关系。

第一:我们与神的关系

约翰福音17章用“与神合一”来描述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: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。正如你父在我里面,我在你里面,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”(21节)。作为耶稣的门徒,我们可以在基督里与父合一。

与神合一是一种内在联合,是灵的联合。人往往以为合一就像结社组团一样,但真正的合一是灵的深交契合。我们是在属灵层面与神合一,这是神借着耶稣吸引我们的结果,并非我们自己努力实现的。所以耶稣说:“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,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”(约12:32)。神将耶稣举起来,借着他吸引我们靠近他,与他联合:“我在他们里面,他们在我里面”。我们惟有与基督合一,才能与父合一,最终才能彼此合一。

若与主耶稣合一,我们就会有基督的心(林前2:16),就能明白他如何思想、行事,并且像他那样按照父的心意向父祷告。没有基督的心,我们就不懂得如何向神祷告。

你祷告有困难吗?恐怕大多数基督徒都有困难。没有与基督联合,怎能祷告神呢?不能与神沟通,祷告就毫无意义。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,两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聊天真不爽。他说:“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你说:“你就是这样说的,我只能按照你的用词明白你的意思!”一方说“东”,另一方理解成了“西”,交流就短路了。最终一方只好说:“我看电视去了,电视不会跟我争论。”电视机是人最好的朋友,从不顶嘴。你砸它一拳,它也不会还击。娱乐节目源源不断,不喜欢某个频道,可以换台。上百个频道,足够你消遣的。

我们能够与神交流,还是跟他语言不通呢?除非我们的心思意念与他合一,意愿与他一致,否则不可能与他交流。

当然可以参考祷告书,照本宣科;或者讲一通貌似虔诚的话。但这就成了宗教仪式,并非与神交流。心思意念没有与神联合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。必须下工夫确保我们的灵与神息息相通。没有与基督联合,就无法与神合一、交流。

第二: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

第二点,若想彼此联合,就必须相互理解。首先要与神联合,惟有每个人都与神联合、交流,我们彼此之间才能够深入理解和沟通。换言之,与神联合是我们彼此联合的基础。

从约翰福音17章可见,我们与神的关系,跟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。11节说:“叫他们合而为一,像我们一样”。21节说: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。正如你父在我里面,我在你里面,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”。这句“使他们合而为一”,在17章重复了四次(约17:11,21,22,23)。

但愿我们能够彼此喜悦!不与神同行的人很难讨人喜悦。有基督的心,与神同行、交流的人,令人身心畅快。这种愉悦是电视取代不了的。不妨向电视诉诉苦,跟它说你失恋了。那时你就会知道:与神同行的弟兄或姐妹更为宝贵。

与神同行的人让人心旷神怡。接触这种人,你的负担就轻省了,甚至开始烟消云散。秘诀不外乎:他将神的生命、慈爱、怜悯、能力、真理、智慧、恩慈,传递给了你。你的问题突然变成了小儿科,你开始珍惜这些弟兄姐妹了。我们彼此舍己、担当、关切,就会经历到这种合一。

第三:我们与世界的关系

合一与世界有何干系呢?答案在21节: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……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。”

我们合一,世人就相信了!然而今天的传福音策略是什么呢?强调宣教事工,开布道会。我们就这样去拯救世人吗?很多教会以为然。“宣教学”(missiology)是北美神学院的热门科目。我在英国时闻所未闻,北美却有。“宣教学”就是学习如何宣教。宣教竟然也成了一门“学科”,专门学习传福音技巧和策略。

但约翰福音17章说什么呢?除非我们合一,否则世人不会真正相信。弟兄姐妹们,向世人传福音没有捷径。

有人曾问我:“你为什么不出去宣教呢?”其实相比很多牧师,我做了更多外出传福音的工作。我曾挨家挨户敲门传福音。我站在门口跟人说话;有时候获邀入室,就进去聊。你派发过福音单张吗?我在大街上、轮渡码头上都派发过。你在大庭广众下讲过道吗?我在大街小巷都讲过。你试过去市场扯着嗓子讲道,跟水果商贩一争高低吗?我在市场随便摆个箱子,往上一站就讲道。你跟人传过福音吗?我在公车、飞机上向人传过福音。你组办过布道会吗?我组办过数次,并且亲自讲道。总之我积极参与过布道、宣教活动。然而经年累月,我开始意识到:除非教会成为神所定义的教会,否则我们无法向世人传福音。

非基督徒说:“瞧瞧教会,有什么特别的?”我听了很痛心,又无言以对。“他们自称被神的大能拯救、改变了,可是他们的生命很平庸。”非基督徒说的不错,我们做何辩解呢?标准回答是:“不要看教会,要仰望神。”非基督徒会说:“这是在承认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毫无二致?那么我为什么要做基督徒呢?”

有人可能觉得这是题外话,然而这正是“题内话”!重生若不能改变人,为何要重生呢?你说重生是为了进天国,非基督徒则会说:“天国岂不是满了自私、未改变的人?”

当然可以走家串户,为主得一些“决志者”,我也这样做过。但神有自己的行事方法,我们不可绕开或者走捷径。神的子民必须在神并基督里合而为一,彰显出神的荣耀,才能将救恩带给世人。

耶稣祷告说: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……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。”向世人传福音没有捷径可走。当教会在属灵上合一,并非只是一个社团而已,那么神的能力就会大大彰显出来,吸引非基督徒归向他。

虽然我们没有举办布道会,也没有派发福音单张或者挨家挨户敲门,但很多人来到这间教会归向了神,为此我们要赞美神!他们之所以归向神,生命得到改变,成为基督里的新人,是因为看见了弟兄姐妹彼此相爱、合而为一。这就足以证明主的这句话是真理:我们合而为一,就能吸引世人相信他。

5.有没有可能合一呢?

能不能实现合一呢?抑或是异想天开?瞧瞧今天的教会,我们不禁要质疑,耶稣为门徒求合一的祷告,在过去两千年是否应验过?耶稣并非不了解人性,他亲眼目睹了自己所拣选的十二门徒的行事为人。他们有好品质,弱点也显而易见。他不但了解门徒,更“知道万人”,知道他们多么不可靠(约2:24),“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”(约2:25)。

除非这团体里的每一个成员彻底改变,活出“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”,否则如何实现合而为一呢?一个成员跑偏,就会搅扰全身。正如小小一颗牙,疼起来却是浑身难受。

如果耶稣这番祷告只是他的一种愿景,他盼望教会成员之间要像神与他儿子那样合而为一,那么我们不禁会想:这个梦想在今世是无法实现的;要等到将来在天国里,神所救赎的子民在灵与身体方面完全脱胎换骨了,才能实现。

既然我们在基督耶稣里得到救赎、进入天国后,灵与身体必然会达到最终的完全,那么耶稣的祷告显然毫无意义。换言之,耶稣不可能为此祷告。我们不得不下结论说:他在为今世就可以实现的事情祷告。因为到了来世,世人相信基督的时间已经截止,所以耶稣祈求合一的目的,即“叫世人可以信”,已经过时。

如果耶稣所祈求的是他的门徒今世就可以实现的,那么他到底在祈求什么呢?

现今的世代,人心天性自私自负,期望世上的团体可以合一,岂不是不切实际?早期的哥林多教会就已经出现不和、分裂。耶稣岂不也亲口承认,敌人将稗子撒在了麦田里,稗子与麦子都在神的国吗?麦子与稗子当然无法和睦共处!鉴于此,地上的教会整体是不可能实现合一的。哥林多教会就是失败的一例。

圣经的铁证如山,我们不禁问:既然主比我们更洞若观火,那么到底他在祈求什么呢?是他教导了稗子的比喻(太13:24-30,36-43),还有山羊绵羊的比喻,二者直到最后审判时才会被分开(太25:31-46)。这些迥然不同的群体不可能合一或者和睦。

6.圣经教导的实现合一的步骤

鉴于这些阻碍,耶稣在祈求合一时,他的期望是什么呢?只有一个可能:那些忠心跟从他的人合而为一,就像耶路撒冷的门徒那样“同心合意”(徒2:46,4:32)。若要更全面地明白这个答案,我们必须思考一下其它的相关事实:

(1)彼此熟悉是合一的必要起点

实际来说,素不相识的人不可能合一。属于相同的民族或国家,彼此之间还可以谈论联合。甚至人类也可以成为共同体,因为“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”(徒17:26)。然而即便有了这种身份认同式的联合,我跟一个陌生人也不可能真正合一。

耶稣所祈求的是,他的门徒中某些小群体合而为一。这个小群体彼此熟悉,好像耶路撒冷教会一样。神要我们去爱的,就是这些看得见的弟兄姐妹(约一4:20)。

即便在某一团体中,一个人也不可能跟所有成员都非常熟络,往往是其中的一小群人更加相识相知。所以,门徒团体的一些小组,才更容易建立起属灵的合一。这一小群人的合一是透过相互关心和鼓励,同做家务,彼此扶持而更好地服侍神。这一小群人越合一,属灵上就越有能力。

(2)一小群人是更大一群人合一的基础

马太福音18章19-20节说到只有两、三个人的聚会。很多伟大的属灵运动,包括宣教运动以及宣教机构,都是由几个同心合意的人发起的,极大促进了教会成长以及普世传福音工作。早期的循理会运动(Methodist movement)就是其中一例。

重要的是质量,不是数量。普遍来说,一个团体人数越多,凝聚力越弱。成员众多的大型委员会,工作效率远逊于成员不多的小型委员会。将大型委员会分编成一个个小组,每组都职责分明,效率就提高了。

其实这正是耶稣的想法,就是建立起紧密相连的细胞小组,并不断繁衍,生成更多的细胞小组,共同形成神子民的一个大身体,即“基督的身体”。这一点从马太福音18章19-20节可见,这段话言简意赅:

19我又告诉你们: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,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。20因为无论在哪里,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,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。

两、三个人的小组都不能合一,就不要奢望整个团体合一。可见身体合一取决于细胞小组之间的合一,而细胞小组之间的合一取决于小组领导之间的合一,整个团体由此而合一。领导之间不能合一,教会怎能合一呢?

从主的教导及做法可见,他设想的小组人数是二到十二人。两个人是最小的行动组(见上述引用经文),十二个人是最大的行动组。

当耶稣差遣七十(有些版本是七十二)个门徒出去,他是让他们两人一组(路10:1);差遣十二个门徒时,就没有提及这种安排了(太10:1以下)。当然未必就是十二人一组,也可能是多种组合:两人一组,或者三人、四人一组。这一点我们不必下定论。

(3)细胞小组可以成为基督身体成长的基础

小组层面的合一之所以重要,因为这合一是源自我们里面的神的生命。而透过不同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,这种合一就能够增长、延伸。多个小组合一,就会促成整个身体合一。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各个细胞的健康,反之亦然。

这起始于小组的合一,不能只是一种组织性的连结,而是深入的属灵关系。这正是耶稣大祭司祷告的核心。神与耶稣之间的合一,是我们身为耶稣的门徒合而为一的基础: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。正如你父在我里面,我在你里面,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”(约17:21)。之所以合一,因为我们都在基督里,而不是我们有组织能力,甚至也不是在模仿基督。只要住在他里面,圣灵就会在我们里面工作,促成合一。这是神建立起来的合一,并非人。这并非仅仅人的教会,而是永生神的教会。

正因如此,神最恨恶在他子民团体中制造纷争、破坏合一的行径,他会毁坏肇事者(林前3:17)。所以搞分裂也是在与耶稣为敌:“不与我相合的,就是敌我的;不同我收聚的,就是分散的”(太12:30,路11:23)。那些辛苦招聚神的子民合而为一的人,就是在与耶稣一起工作,建立教会。

7.合一是神和他儿女的性情

神不但让耶稣与他联合,他也借着耶稣让门徒与他联合,并且在门徒当中成就合而为一。由此可见,神极其喜悦、看重合一。如果合一是神的性情,正如慈悲、仁爱、圣洁等其它素质一样,那么我们在他的性情上有份的人,岂不也会具备这些生命素质吗?反过来说,凡没有这些素质的,岂不是说明他没有神的性情,没有新生命吗?

神的合一性情有两个方面是与我们相关的:

(1)内在方面:影响我们的内在生命,让我们内心能够专一、安稳。今天大多数人都处于内心紧张的状态中。在西方,服用镇定剂度日的人多达数以百万计。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压力。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,甚至家人之间相处,都有很多压力。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心压力。一旦严重影响到了身心健康,就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者其它什么病症,必须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治疗。有些情况下,压力可以让人内心崩溃。但即便还没到精神分裂的地步,众所周知,压力可以导致一连串的身体疾病,比如高血压、心脏病以及其它致命隐患。

(2)外在方面:合一影响到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。内在与外在密不可分。内心缺乏平安,翻江倒海,就必定影响到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。同样,其他人的内心风暴也会打乱我们的平静心态。每个成员的内心合一,是整组人合而为一的关键。一组人团结一致,也会让每个成员的内在生命专一、稳定。

8.谨防罪破坏合一

无论个人还是团体,有罪就不会有平安。罪在伺机破坏我们内心及外在的平安。所以每个跟从主的人,要辨别出哪些罪会对自己构成威胁。因为不同的人,软弱也有所不同。我们务要践行主的这句劝勉:“总要警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”(太26:41,可14:38)。

同样,各细胞小组也必须意识到哪些罪会危胁、伤害甚至摧毁合一,因而摧毁整个小组的生命。最好彼此之间经常沟通,并且将具体困难带到神面前,彼此代祷。因为基督身体的一个细胞小组强壮与否,就在乎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合一。

必须处理罪。神已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,好消除罪对我们生命的致命影响,所以我们无论内心还是外在,都能够合一、平安、和谐。这番话总结了神解决罪的方法:“藉着他(基督)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,便藉着他叫万有……都与自己和好了”(西1:20)。尽管我们不明白这番话的全部内涵,却能够经历到它的真实与能力。因为我们看见:耶稣救赎、和好的宝血,在那没有内在和外在和谐之处,成就了合一。结果,人所犯的一切罪都可以向神承认,并且得到洁净。在十字架上,神已经为那些全心寻求神的人预备了平安、和好之路。

附注:

完全与完美主义的区别

《韦伯斯特辞典》(Webster’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“完美主义”下了三个定义,颇有帮助:

第一,“从道德角度而言,完美主义是人的最高美德。”

上一章已经看见,这是一种自我完善,根本不是圣经的“完全”。从圣经可见,惟有在属灵层面,而不是人的道德层面,才能找到人的最高美德。

第二,“从神学教义而言,完美主义就是在世上脱离罪。”

这一点正确与否,就在乎“脱离罪”到底是什么意思。如果意思是我们不再受罪辖制,因为基督的死救赎了我们,我们也跟他一同向罪死了(罗6章),这个定义就是正确的。然而若说我们已经彻底除掉了罪,成了无罪的,甚至不能犯罪,则当然是错误的。

第三,“完美主义就是不接受任何不完全的事物。”

这一点正确与否,还是在乎如何理解和应用。我们已经看见,惟有完全的东西,才能正常发挥功用。轮胎的气门阀有一丁点瑕疵,就会漏气,可以让整部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。在加拿大的深冬,这种情况很可能致命。几年前我开车上高速,刹车系统有个未检测到的小故障,结果刹车突然失灵。当时车水马龙,险些酿成惨剧。未察觉到的一个瑕疵,就可以造成严重的交通灾难。靠神的保守和怜悯,无人受伤。除了我开的那辆老爷车之外,也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。

若将韦伯斯特的这个定义理解为,“完全”是由我能否接受来判断的,即纯属主观的、自我中心的“完全”(例如要求他人完全),那么这种“完全”当然是错误的,并非圣经定义。我们在上一章看见,真属灵绝不是自我中心。

完美主义的定义确实很多,可见我们必须分辨对错。但不能因为存在错误概念,就彻底摒弃完全。

总之我们关注的是圣经中的完全,并非一般性概念。所以不要一听见有人提及或者关心完全,便扣上一顶“完美主义”的帽子(“完美主义”通常是贬义词)。这种做法是错误的,也是在神面前不负责任的。大部分教会已经不讲论圣经的完全教导。然而福音,即神的全部旨意(徒20:27),不但涵盖了重生,也涵盖了完全,并且这完全是在基督身上彻底体现了出来。


✻✑✽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 提里克(Paul Tillich)。而德国另一位教会史和系统神学教授雷霍德 斯伯格(Reihold Seeberg)也写了类似的话:“加尔文的神是意旨上全能的神,统治整个世界;路德的神是爱的能量上全能的神,这爱的能量是借着基督彰显了出来。加尔文强调的是内心受强迫,必须臣服、守法、服侍;路德强调的是内心被大能的爱所征服,甘愿降服,甘愿敬爱神。二者未必相互排斥,但无可否认,他们的语气和强调会造成不同的效果。”——《教义史》第461页(The History of Doctrinespaperback edition, 1977, Baker Book House)

✻✒✽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单独在神面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安静时间。保罗说,他在大马士革路上经历了基督之后,去了阿拉伯一段时间;但并未说逗留了多久(加1:17)。时间长短在乎神的带领。